程占功 

王春潇,祝你凱旋歸(散文詩)

我不知道,

你生在哪裏?

但我知道,

你成長在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環境裏。

------

每到重要關頭,

你就岀現在觀衆眼裏。

你的身體有些單薄,

健康一定要放在第一。

百姓女兒王春潇,

你岀現在武漢,

爲大家解惑答疑,

觀衆真的疼你。

春潇和你的同仁,

一定要釆取切實措施,

保護自己,

盼望你們凱旋歸!

贊美歐陽夏丹(散文詩二首)

夏丹,鮮豔芬芳的牡丹

電視熒屏上的歐陽夏丹,

從去年到今年,

好久未見。

沒做任何解釋,

難道就此與觀衆辭别?

無數觀衆心有不甘,

希望你回來,

還是“國臉”。

我看電視主要看新聞,

大多隻看内容提要,

歐陽夏丹出鏡主播,

就會把節目看完。

歐陽夏丹,

平民家騰起的鳳凰,

勤奮向上、自強不息的典範。

你甜甜的微笑,

讓人難忘。

你美麗的倩影,

猶如鮮豔芬芳的牡丹!

難忘歐陽夏丹主持“新聞夜線”

日月如梭,

難忘當年,

歐陽夏丹在上海主持“新聞夜線”,

青春靓麗,

風釆非凡。

我責編的黃河報文化版應爲她做點宣傳,

我給夏丹寄了幾張報紙,

附上留言:

請寫一篇反映自己勵志成長的稿件,

并配照片。

不久歐陽夏丹寄來親筆寫的,

“真誠面對觀衆”并配她的照片。

她的文章字迹俊秀文筆優美,

特别是内容感人,

讓人驚歎!

黃河報文化版很快給予頭條發表,

受到讀者稱贊。

時間過去多年,

我常常想起,

歐陽夏丹主持的“新聞夜線”。

                                                     

  

       知 音——訪陝西電視台《秦之聲》原總導演張西園

                                                

                                        

  列車駛入潼關,廣播裏飄出一縷激越悠揚、委婉纏綿的《秦腔随想曲》,一種親切的、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 

  記者的血液裏流淌着秦腔的音符,欣賞秦腔是我業餘生活中的主要樂趣。在記者的眼裏,秦腔使陽光更燦爛,秦腔使春天更美好,秦腔的粗犷豪放,象征着人類蓬勃向上的生機,秦腔的婉轉細膩,抒發了人内心豐富的情感。陝西電視台《秦之聲》欄目原總導演張西園對 發展和振興秦腔藝術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記者在西安采訪了這位老人。 

    《秦之聲》曾榮獲中國電視藝術最高獎“星光獎”,張西園被授予陝西“十佳電視藝術家”稱号。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稱贊張西園是“振興秦腔的典範”。 

    “陝西台爲什麽要創辦《秦之聲》這個欄目?”記者問。 

    體格魁梧,裝束樸素,慈眉善目的張西園打着随和的手勢,用濃重低沉的關中口音說:“變電視沖擊戲曲藝術爲電視促進戲曲藝術,這就是我們創辦這個欄目的初衷。” 

   多年前,随着流行歌曲的風靡和電視劇的普及,戲劇舞台遭受了很大沖擊,被魯迅先生稱爲“古調獨彈”的 秦腔藝術遇到了空前挑戰,觀衆大量流失,演員隊伍不穩。在這個背景下,張西園和當時任陝西電視台文藝部主任的田秉毅等“秦腔知音”聯手創辦了《秦之聲》。 他們克服種種困難,使這個欄目走進千家萬戶,日益深入人心。他們開着電視台的彩色錄像車,翻山越嶺,到處奔波,東至潼關,西去西府,南到丹鳳,北至橫山, 深入到70多個縣(市),和基層單位、企業聯合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群衆秦腔演唱會,錄制成一期又一期節目在《秦之聲》播出。他們深入山鄉田野,組織群衆戲曲 大賽,讓男女老少都登台演唱,在熒屏上一展風采。以緻于在陝西這塊熱土上,出現了“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不分男和女,都會秦腔吼”的景觀。 

    張西園和他的同仁還在《秦之聲》開辦了有各界觀衆參加的秦腔“民樂園”,讓現場觀衆參與表演。民樂園集知識性、娛樂性、觀賞性、趣味性于一體,使不少不理解秦腔的青年人也愛上了秦腔。《秦之聲》先後組織了秦腔卡拉OK大賽和全省群衆戲曲演唱大賽以及大型 綜合戲曲晚會,培養和發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秦腔藝術人才,極大地活躍了城鄉的群衆文化生活。爲了搶救秦腔藝術遺産,《秦之聲》錄制了一大批秦腔老藝術家的藝 術資料片,爲子孫後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們還錄制出版發行了秦腔藝術磁帶、錄像帶、光盤,使秦腔藝術在音像市場上有了自己的領地。 

    《秦之聲》與中央電視台合作,在黃金時間通過衛星直播“陝西地方戲專場”獲得極大成功。 

    張西園爲《秦之聲》制定的用人宗旨是“尊老(尊重老藝人)、靠中(依靠中年演員)、扶青(扶持青年演員)、攜幼(提攜小演員)”,并采取措施,爲他們創造條件,使不同年齡段的演員在《秦之聲》熒屏上盡展風采。 

    張西園非常敬業,他每年春夏秋冬除了到基層錄制節目,就天天堅持在《秦之聲》演播廳或辦公室,從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從早晨到深夜,全身心地爲秦腔藝術事業作貢獻。他生活儉樸,不修邊幅,每次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到基層組織群衆秦腔演唱會,他都是先帶領工 作人員前去探路,實地考察崎岖山路上電視台的大型錄像設備能否通過。在去陝北橫山縣錄制節目時,他坐的汽車僅單程就走了29個小時。到了橫山,來不及休 息,又趕排節目。事無巨細,他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直到節目錄制滿意。 

     現在,張西園雖然退休了,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對振興秦腔藝術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

                主播程偉遊黃河 

                                                 

  

    河南電視台《河南報道》欄目精心打造的“國慶七天樂”節目,受到觀衆熱烈歡迎。他們的“國慶七天樂”,每天一期,内容包括“遊覽黃河”、“體驗健身”、“品嘗美食”、“走進農家”、“把玩收藏”、“觀摩訓犬”等,可謂精彩紛呈,各具特色。但美輪美奂,令人難忘的是主播程偉遊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潤澤了遼闊的中華大地,養育了世代的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都有一個黃河情結。這期節目,河南電視台《河南報道》主播程偉,猶如一隻美麗的蝴蝶,飄然飛至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于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衆,仿佛跟着她走進景區。随着程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滔滔黃河的美妙風光、不少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尤其是她站在炎黃廣場介紹栩栩如生的“炎黃二帝”雕像,讓人不勝感歎!依向陽山而建的二帝巨型雕像,曆經十多年雕塑,不久前才聳立在黃河岸上。兩位先祖的眼下,大河滾滾東流,生生不息,一幅雄渾壯美的畫卷。

    還有令觀衆忍俊不禁的鏡頭:平時在演播室的程偉既端莊又優雅,可是這會兒她坐在山際間索道中的吊箱裏,竟然花容失色,看上去吓得不輕。這也難怪,她說她有恐高症嘛!她還有點兒調皮,騎着馬問道,它要把我帶向哪裏呀?美麗的程偉,黃河的女兒!

            戲迷的朋友——訪河南電視台《梨園春》主持人龐曉戈

  風暖日和,春光明媚。記者來到河南電視台,采訪了《梨園春》欄目主持人、中國電視“金鷹獎”十優主持人龐曉戈。與電視熒屏上一樣,龐曉戈依然笑聲朗朗,隻是未施粉黛,看上去更加清秀,大方文雅。 

  “我去黃河流域數省區采訪,常有讀者問,河南衛視的《梨園春》爲什麽越辦越紅火?靠的是什麽?我雖然身居鄭州,雖然也是戲迷,但不懂河南戲,喜歡的還是家鄉戲秦腔。所以,請曉戈回答這個問題,好嗎?”記者問。

  “河南不僅是人口大省,也是戲曲大省。”龐曉戈說,“《梨園春》開創了戲迷打擂的先河,欄目全心全意爲廣大戲迷朋友服務,爲他(她)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不論來自城市鄉村,不管男女老幼,隻要你是票友或者戲迷,你都可以來《梨園春》争當擂主。這是《梨園春》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同時,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河南電視台領導高度重視,加上我們欄目組同仁齊心協力,共同打造,《梨園春》才有今天。”

  “《梨園春》有今天的輝煌,除了你說的因素外,兩位主持人别具一格的現場主持也至關重要。”記者端詳着龐曉戈,接着道,“你說倪寶铎老師比你大30歲,我沒想到。但可以看出,倪先生的主持風格穩重中透着诙諧幽默;你風華正茂,端莊優雅中揮灑着機敏活潑。你與倪先生珠連璧合,相得益彰,這在全國電視欄目主持人裏罕見。請問曉戈,你喜歡戲嗎,你是怎麽成爲梨園春主持人的,與倪寶铎先生搭檔,有什麽感受?”

  “我原來并不喜歡戲,走進《梨園春》也并非初衷。”龐曉戈告訴記者,“可是,當我成爲《梨園春》一員時,我就喜歡上了這個欄目,并由此逐漸地喜歡上了戲曲。”

  1996年,龐曉戈從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還在上大學時,她就準備到報社做采編工作,她從小熟悉這一行,因爲她父親是一位資深的“老報人”。可是,就在面臨畢業時,河南電視台招聘采編、技術、播音主持工作人員,她也随同學們趕到了招聘現場,并排進了應聘采編工作的隊列。還是在一起排隊的同學“伯樂識馬”,認爲曉戈做主持人更好,就把她推到了應聘主持人的隊伍裏。也許那位推她的同學沒有想到,這一推,就把她推在了河南乃至全國電視觀衆的面前;這一推,就把她推進了無數戲迷的心中。 

  應聘到河南電視台,龐曉戈首先主持“文化博覽”欄目。從1998年開始,她與倪寶铎搭檔主持《梨園春》,至今已在黃金時段連續主持多年。龐曉戈說,倪寶铎老師多才多藝,爲人也很好,我跟他學到了不少知識,他是我的良師益友。

  龐曉戈主持的“文化博覽”欄目曾獲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欄目獎;她與倪寶铎共同主持的《梨園春》欄目及《梨園春》春節戲曲晚會曾連續三年獲得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而龐曉戈由于出色地主持《梨園春》,在第2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評選中,榮獲“金鷹獎”全國十優主持人光榮稱号。

    《梨園春》不僅有無數戲迷,而且有許多“龐迷”,有的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如,有一個中年戲迷,他非常喜愛龐曉戈,多年來,他把對龐曉戈的欣賞和喜愛寫成詩詞吟詠抒情,竟然寫下近千首。記者向龐曉戈求證,曉戈說,這個觀衆姓張,是河南商丘的,已經把贊揚她的詩詞結集出版,書中收錄詩歌有幾百首。 

  記者曾在西安一家音像店選購秦腔光盤,女老闆熱情地給我推薦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戲曲晚會的光盤,我說我住在鄭州,若要買《梨園春》晚會的光盤,鄭州多的是。隻是我好奇怪,我去鄭州好幾個音像店買秦腔光盤,卻連一張都見不到。在西安的音像店裏怎麽到處可見《梨園春》晚會的光盤。女老闆說,在西安,喜歡看《梨園春》的人也很多。《梨園春》不僅戲迷擂台賽搞得紅火,别的節目也好看。那兩位主持人主持得很到位,尤其是龐曉戈,不僅形象好,而且對參加打擂的戲迷以及觀衆,都很親切。她不僅很會把控演播現場,在演播現場以外也有很好的觀衆緣。我有個鄰居說,他看《梨園春》,最想看的還是龐曉戈。

  “你怎麽看‘戲迷’和‘龐迷’?”記者問。

   “當然是先有‘戲迷’,才有‘龐迷’啊!”龐曉戈笑道,“總之,我感謝他們。”

   采訪結束時,記者請龐曉戈給黃河報讀者寫一句話。她欣然寫下:“和黃河報讀者永遠是朋友!” 

                   亞軍——說得比唱的好聽

                                      

                                       

   “聽衆朋友,大家好,我是亞軍。歡迎收聽我主持的《漫步今宵》,請随我們的節目一起浏覽中州夜晚多姿多彩的影視舞台、戲曲名人、風味夜市……”

  主持人平易質樸的直播風格一下子拉近了電台與聽衆的距離,特别是那獨具魅力的甜美音質悅耳賞心,說話真比唱歌還好聽。這是多年前我第一次收聽亞軍主持節目的印象。一個午後,我見到了她,中等偏高,長發大眼,衣着得體,落落大方,形象如同甜美的聲音。

    亞軍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她1987年高校畢業後在中學教了兩年書,1989年,建台伊始的河南經濟廣播電台招聘主持人,她在幾百名角逐者中脫穎而出,女應試者中僅有7人入選,亞軍和她的名字一樣在女應試者中總分也是“亞軍”。

  亞軍以獨特的主持風格,出色地主持了《漫步今宵》、《戲迷樂園》、《假日戲苑》、《音樂殿堂》、《新人新作》、《熱點讨論》、《雲遊八方》、 《旅行船》、《972直播室》等許多類節目、演播過20集(每集30分鍾)紀實文學《東京的誘惑》、主持了河南經濟廣播電台(後改爲河南人民廣播電台經濟頻率)台慶晚會,參與組織策劃、獨立主持了河南省第一屆、第二屆戲曲愛好者大獎賽,都受到了廣泛好評。她獨著或與人合作的《廣播主持人怎樣與聽衆交朋友》等論文或節目數次在國家級有關評選中獲獎,她播過的衆多節目至今在聽衆心中難以忘懷。

  她與同伴在直播室采訪鄧亞萍的節目《勝利歸來》,獲河南省優秀廣播節目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研究會播音作品二等獎。這是鄧亞萍參加過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回到鄭州後,在河南經濟廣播電台直播室接受亞軍和她的同事的采訪。鄧亞萍在這屆亞運會上一人獨得3枚金牌、一枚銀牌,爲祖國和家鄉争了光。鄧亞萍與亞軍等主持人談笑風生,直播節目收聽率直線上升。我也收聽了這次節目,其中亞軍對亞萍說的一段話雖然時隔多年,但仍記憶猶新:“亞萍,你很年輕,并且17歲就取得了這麽大的成績,我想,這對許多同齡人來說,都是一個激勵。這使我想起一句老話‘自古英雄出少年!’”

  與亞軍交流最多的還是普通聽衆。她與同事主持《衣食住行問事處》節目時,一位農村小夥子打來電話告訴她,他要結婚,但不知道怎麽布置新房,請亞軍幫他拿個主意。亞軍說,每到節假日,農村結婚的朋友就比較多。跟這位聽衆一樣,還有其他朋友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現在,我就一并回答。然後,亞軍就新房牆面色彩、 地面布置、添置家具以及如何烘托喜慶色彩等,都一一作了解答。讓那位聽衆高興地連說“謝謝!”

  亞軍開朗活潑,與記者交談時笑聲不斷。願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笑聲常常伴随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