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秋天,尤其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是深秋时节。直到今天的深秋,我邂逅了中国诗歌。

那是一个天色微阴的午后,我带着小儿来到县城的秀水公园。小儿像撒欢的小马驹四处奔跑,跟着他的身影,我随心漫步。不是星期天,也不是节假日,再加上天气不太好,公园里竟然一个人都没有。举目望去,整个公园的秋味很是明显,道路两边栽着的冬青虽然依旧青翠,却变成了墨绿色,看着死气沉沉,高大的柿子树,只剩树枝,树梢上挑着几个红灯笼似柿子,引得几只灰喜鹊喳喳而来。“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郑刚中的《晚望有感》一下子闯入了我的脑海。丰硕的秋天带给鸟儿的都是希望呢。“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柿子倒真的是养了鸟儿的天年了。突然想起家乡的柿子树来,乡亲们都知道摘柿子时要在树上留几个,就是送给过冬的鸟儿们吃的。这是最朴素的自然法则吧,这个秋天,带给人的是希望,是关怀。

循着小儿的身影一路向西,拾级而下,就到了冶河旁。一丛丛的芦苇闯入我的眼帘。那高高的芦苇从沼泽窜出来,沿着人工修的道路排成一行,枯黄的叶子顶上是毛绒绒的苇絮,一眼望去,竟然有身在芦苇丛中的感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不仅吟唱出来,一下子就找到了《诗经》里《蒹葭》的感觉。心里不仅深思起来,那个秋天,那个伊人,徘徊在水边的蒹葭丛中是在等自己的爱人吗?还是所谓伊人就是诗人自己呢?他独自徘徊在蒹葭丛中想象着自己的爱人能像自己一样到这里来个美丽的邂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一边拿起手机和蒹葭照,一边嘟囔,不管别人怎么理解,我觉得蒹葭里的伊人是诗人自己。无论是漫洄还是漫游,他都在寻找,找的也许不是自己的爱人,而是自己的那颗孤独、寂寞的灵魂,而这丛丛蒹葭,就是他灵魂的栖息之地吧?在这个深秋时节,我重新解读着《蒹葭》,也解读着那穿越千古的灵魂。这个秋天,竟然能带人穿越千年呢,挺有意思。我玩味着。

从冶河边转个弯儿回来,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顺着小路走过去,是一大片的荷塘。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薄薄的雾气倒起来了。荷塘里的繁华不再,满池的枯枝败叶,荷叶都低垂了脑袋,只有一个个荷叶梗挺在那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非常应景。但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啊。秋夜睡不着,听着雨打枯荷的声响直到天明?那是怎样的情绪啊,如此愁肠百结,又如此无可奈何,又带着一丝丝的禅意。即使只留下了枯荷,还能听雨的音乐呢,这又是何等的豁达?几重滋味在我的心头缠绕,我也不知道是悲是喜还是禅意袭来了。突然又想起刘禹锡的“数树深红出浅黄”,倘若只有深红未免单调更未免太热烈了,而浅黄却中和了这种热烈,使得颜色更丰富,更有张力。一个“出”字,又把黄色当作底色让红色一下子冲在了黄色之上。刘禹锡也是个画家呢。

突然就理解了诗人爱秋的原因。秋,带给人的有收获,有肃杀,有喜悦,有愁绪,只要是人有的感情,都能在秋天的某个风景中找到寄托,相比其他季节,秋更富有人情味儿,更像经历了世事沧桑的成年人,于深秋时节,邂逅中国诗歌,于深秋时节,感悟人情百态,这个深秋,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