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糾纏不清,不如及時放手

我見過最奇葩的女人,40歲,離婚七次,原因卻出奇的簡單:一斤馊掉的豆腐、一碗過夜的白菜、一張50的假鈔……她都能因此而引起一場場家庭大戰,糾纏不休,最後一次一次離婚。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講了一個荒誕的故事,一個女人因爲一件爛事和一個爛人糾纏了一輩子,也過爛了一輩子:

農婦女李雪蓮爲了生二胎,商量和化肥廠工作的丈夫假離婚,丈夫卻趁機和發廊的姑娘結婚。李雪蓮有苦說不清,上法院起訴前夫:讓法院判他們是假離婚,然後複婚,她再跟這個“畜生”真離婚。

結果:李雪蓮敗訴。

抗争無望,吃盡苦頭後,李雪蓮隻要前夫說句實話便作罷,前夫一口咬定,死不承認,扯出李雪蓮結婚時不是處女,當衆嘲笑:“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因爲這句話,李雪蓮決定上訪。

在二十年的時間裏,每年開春,李雪蓮準時上訪,被當地警察攔住十一次,被河北警察攔住三次,五次突圍到北京,被追過去的警察“勸回”三次,剩下二次,一次在長安街被扣,一次在天安門廣場被扣。

她長得漂亮,可以找更好的男人;她手藝精湛,可以賺更多的票子;她頭腦聰明,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可除了和前夫死磕,她二十年生命沒有任何意義。

她本有一手别人羨慕的好牌,卻硬是打出了潦倒不堪的爛局。

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口惡氣,爲了一件爛事,她糾纏了一輩子,折騰了一輩子,也過毀了一輩子。很荒誕,也很現實,但每個人都可能是李雪蓮。

爲了一些毫無價值爛事,糾纏一輩子。


挪威心理學家諾德斯克曾在軍隊服役一年,一次突然的軍事演習,由于時間緊急,諾德斯克來不及系好鞋帶便匆忙上場集合,就在他準備俯身系鞋帶時,演習開始。

從那一刻起,諾德斯克無時不在想着那根沒系好的鞋帶,萬一松掉,絆倒自己,鬧出笑話,該如何是好……就這樣,它一直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不幸發生:諾德斯克左腿中彈受傷。

而事實上,那根鞋帶一直很好地系着。

後來,諾德斯克根據這一經曆,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學定律——心理衍射論:我們的大腦往往容易爲一些不相關的小事糾纏,而導緻精神無法集中或者注意力發生偏差。

你越在意,偏差就越嚴重,你糾纏得越久,事也就越爛,如果你和爛事糾纏一輩子,那麽你永遠都會陷在廉價的生活之中。

就像劉震雲小說《一地雞毛》中小林夫婦:爲了一斤馊掉的豆腐,能引發一場家庭大戰。

小林因爲趕着去單位上班,買回來的豆腐忘了放冰箱裏,結果馊掉了。小林的老婆先下班回家,看到了馊掉的豆腐,将怒氣對準了小林:買回來的豆腐不放在冰箱裏,存的什麽心?

小林本就喪氣,因爲買豆腐遲到,還被新來的大學生抓住,也是一腔的火氣:一斤豆腐,馊了就馊了,誰也不是故意的,何必說個沒完沒了?

就這樣兩個人吵了起來,本來吵就算了,小林又把去年打破暖水壺的破事給提出來,老婆這下火了,把小林上月打碎花瓶的事也拿出來說事……

一場家庭大戰就這樣無可挽回地爆發了。

買豆腐的事沒糾結完,買大白菜的事又來了。

因爲囤積大白菜,兩個人傷透了腦筋,又是排隊又是儲存,面對着剩下的幾根小棍棍,小林和小林老婆都發誓,等秋天再不買大白菜。

可一到秋天,看着一堆堆白菜那麽便宜,政府在裏邊有補貼,别人家一車一車推,自己不買又感到吃虧。爲了幾毛錢,能把人急出心髒病來。

就像劉震雲說的:“這種矛盾焦急心理,小林感到是一種折磨,其心理損耗遠遠超過了白菜的價值。”

這更是現實的寫照,每個人的心裏都裝着一對小林夫婦:爲了要回一塊錢能和公司司機大打出手,爲了一塊變質的牛肉能和飯店老闆理論半天,爲了一隻摔碎的碗和能老公冷戰一星期……

每天的生活無非就是買豆腐、買白菜,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付保姆弄孩子。至于宏圖大志、事業理想,那都是狗屁了,到了晚上連一頁書都不想翻。

人就是被這樣被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