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船摇到外婆桥
文/吴琼
我曾在不止一篇关于回忆旧时光的文章中写过“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这句话,看似有些老套,可仔细品尝起来却又觉得越是老的东西越有味道,再没有哪句话能比这一句更会勾起人们对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而我的童年也确实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进程中,传统的婚姻制度流传至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女子外嫁,成为婆婆家的一份子,孩子从父姓,仍旧是大多数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奶奶和外婆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奶奶家仿佛就是在自己家,到了外婆家,有种客人的意味,又不完全是客,有着血缘关系和亲情在里面,而外婆也会因为自家的女儿嫁出,十分不舍,进而对女儿所生的孩子格外的疼惜。我小的时候最流行猜一种谜语——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共有几个人?貌似有四个,但答案是三个,两个妈妈就是外婆和妈妈,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妈妈是女儿的妈妈,两个女儿就是妈妈和女儿,女儿是妈妈的女儿,妈妈又是外婆的女儿,这样正好是三个人。小孩子们往往会忽略妈妈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这一双重身份,所以第一次猜总会脱口而出是四个人,只有做了妈妈甚至做了外婆的人才能够体会出,这不仅仅是一个谜语,里面所蕴含的意义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凭空想象的。
说到外婆家,人们的脑海中还会映现出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可是却没人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词语,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又是由谁发明组建的,只是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由谁第一个,就开始这样叫起来。譬如“月亮船”、“外婆桥”,还有一部电影和一首歌的名字叫做《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但我始终觉得,月亮被叫做月亮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弯弯的形状像一条小船,桥也不知为何要被称之为外婆桥。像我这个年纪,或者比我更大一些的人,回忆起童年在外婆家的时光,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盛夏或是初秋的夜晚,夜空上有没有星星不要紧,却一定会挂着一弯新月,或许不是圆的,也不大,但一定照得很亮。一座院落里连着三间瓦房,两边种着些并不名贵生命力却很强的花花草草,后院大概会有嵌满了一颗颗红宝石的樱桃树,也可能会是坠着一串串紫水晶的葡萄架,枝叶里还有蝉鸣声传来。院门前不远处会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水流并不湍急,但走进了一定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河水也并不深,不用驾船就能够趟过去,但河上面一定会安详地卧着一座小桥。一个并不太老的老婆婆摇着一把芭蕉扇,或许天气已经没有那么热,这扇子也并不是为了扇凉,只是习惯了,可能还会拿来驱赶蚊蝇。她的周围带着一个或是几个几岁的孩子,有的顽劣不堪,有的乖巧安静,在这样的情境下,都会乖巧安静地听外婆讲故事。有的坐着,有的躺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都睡着了。就像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述的那样:“于是孩子们困倦了,回屋去睡觉了。竟有还没能来得及进屋的,就靠在姐姐的腿上,或者是依在祖母的怀里就睡着了。祖母的手里,拿着白马鬃的蝇甩子,就用蝇甩子给他驱逐着蚊虫。祖母还不知道这孩子是已经睡了,还以为他在那里玩着呢!。”
过了很多很多年以后,长大甚至已经变老了的我们日渐觉得,外婆家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了,而是一个只有在梦里才能回得去的精神家园。
- 关于音乐的文章
- 风中的向日葵
- 丁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