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全文阅读

  一、开题报告内容概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

  二、注意事项

  一、题目要准确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

  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三、主体要完美

  (一)选题缘由

  选题缘由就是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选这项研究。首先,要阐明我们的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综合考察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实一些;第二,选题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后续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第三,该选题的时代背景和实现背景的意义如何;

  (二)文献综述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文献是我们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的文献综述很容易犯两方面的错误,一是只是高度的加以概括和总结,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二是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看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已有哪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是我们现有研究的依据。对于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不能马虎或潦草的完成,文献资料查询一定要结合论文的关键词,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观点提炼,并在归纳总结中思考自己研究的亮点。

  (三)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就是要对论文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如教学就研究论文当中就必须明确是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单纯的指教师对学生的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等,我们就必须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界定清楚。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要基于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我们常常所说的理论基础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类学科的权威性的一些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

  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你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一共有多少人,男女各多少人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

  四、内容要要点化,注意术语的选用。

  研究内容一般是2~3点,当然也可以更多,但是如果只是一点是绝对不够的。在研究内容中,首先提一下自己的研究内容,然后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这一部分一般有半页到一页基本也就够了(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研究内容是要和将来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的。所以在决定研究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工作量和涉及的内容。首先工作量一定要够,其次是涉及的面不能太散乱。因为在后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两章,所以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的相对集中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写毕业论文。在写研究内容时的术语。一般可以选择的有:改进…的方法,提出…的方法。切忌写:实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写自己的研究内容的时候,一定是要可行的,有科学依据的,切忌自己凭空想象。

  -----------------------------------------------------------------------------------------

  三、开题报告30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开题报告30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开题报告800字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简单分析,透过对影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的分析,结合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以期吸引更多部门、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并通过各种手段,整合相应的工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构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抛砖引玉。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选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分析研究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纵观当代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在从业人员素质、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改善,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依旧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围绕本选题已做哪些准备工作,计划再做的工作:

  已经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查询了很多需要的资料,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了他们的学术文章,还研读了一些有关会计准则的资料。计划再通过身边能接触到的互联网信息,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及方法。

  计划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划查找大量资料,全面了解会计国际化这个进程。

  2.尽可能多的、范围尽可能大研究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学术文章,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3.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玉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8)

  [2]唐芳.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26)

  [3]王延祥.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4]徐世伟.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

  [5]王婉.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企业技术开发.2011(03)

  [6]王潇明,王成龙,王青.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策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

  [7]黄小敏.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8]世居文.论我国的会计国际化[J].民营科技.2012(01)

  [9]杨勇.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5)

  [10]李松.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1(04)

  第2篇:开题报告1000字

  一、选题意义

  社区是管理一定区域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自治组织,因而自然承担了基层调解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房屋租赁、邻里关系、经济债务、损害赔偿等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生发的民间纠纷日益增多。社区调解可以及时疏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再者社区调解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以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为依据,通过调解组织耐心细致的说服和劝导工作,促使群众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中,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维护稳定。调解工作要力求及时、公正,傲到以法服人,以理劝人,以情动人,使公民明法识理。但是由于社区调解制度的不完善、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社区调解的效果差,形式化的一种现象。这对于社会安定是极为不利的。

  社区调解制度生长于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背景下,对于我国转型期发展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社会主义调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又具有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如何做好社区调解工作,把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促进社区邻里和睦,维护社区安定团结的局面,是当前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认识到社区调解的弊端所在,才能更好的进行社区调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垫定基矗

  二、方案拟定与分析法

  本论文准备结合课堂所学理论和实习过程中的实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论题:

  三、社区概述

  (一)社区调解概述

  (二)社区调解与社会关系的概述

  1、社区调解的工作总体介绍

  2、社区调解的弊端

  (一)硬件上

  1、场地

  2、资金

  (二)软件上

  1、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2、缺乏系统的工作流程

  3、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

  4、调解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三、如何进行改进

  (一)加快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加快调解中心建设,优化整合调解资源。

  (二)创新社区调解工作管理机制。

  (三)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素质。

  (四)切实发挥“合力作用”。

  四、实施计划

  XX年.12.01——XX年.12.10论文选题

  XX年.12.11——XX年.12.20开题报告

  XX年.12.21——2010.01.20撰写初稿

  2010.01.21——2010.04.25论文修改

  2010.04.26——2010.05.10论文定稿

  2010.05.11——2010.05.25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璇.现代调解制度的价值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XX,(05).

  2、唐茂林.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XX

  3、黄翘云.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武汉学刊,XX,(01)

  4、张芝霞.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社区,XX年,(05)

  5、姜振华.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XX年,(03)

  6、郝增福.社区调解引入“民主听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司法,XX,(04)

  7、罗淳.社区问题探讨[j].理论与改革,1999,(02)

  8、陈新江.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之我见[j].中国司法,XX,(07)

  9、姜良栋.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研究,XX,(07)

  10、江舟.治安调解处理的背后[j].检察风云,XX,(19).

  11、刘武俊.重估调解制度的价值[j].中国司法,XX,(01).

  12、约翰·布拉德,戈玉和.社区调解、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司法——法律制度的重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XX,(03).

  第3篇:开题报告1200字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范文》。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第4篇:开题报告1400字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再加上艺术院校在录取生源时比较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比较低,所以造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加强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普遍关注艺术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这体现了艺术教育应从过去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业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艺术教育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学者认为崇尚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应该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院校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搞清楚他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艺术学科建设不能是粗放式的,而应该讲究精品效应。单科艺术院校培养艺术家,综合大学则要致力于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者,在这样的双轨制下全面发展,深入研究,进行改革,注重交叉学科,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确立艺术学科的地位。要清晰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向在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高整个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岚博士认为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应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因子的作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她认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鉴赏教育,着力点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技术性理性构成强有力的文化制衡上。论文范文

  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无可厚非,因为任何技能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基础知识和文化密不可分,艺术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础文化知识之上的。但是,现在学者们的研究只盯在论理上,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其实,从实证的角度更能说明艺术教育中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应如何。所以,作者对艺术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和重构,也愿更好的为艺术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建言献策。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艺术教育中文化素质缺失及其表现

  (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支撑薄弱

  (二)哲学知识不足,创新思维迟钝,思想僵化

  (三)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不高,人文情怀不足,人格影响力欠缺

  (四)心理学伦理学知识欠缺,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不强

  二、艺术教育中增强文化素质的思考

  (一)将审美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突出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作用

  (三)强化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

  三、结语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经验总结法等。

  1、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3、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第5篇:开题报告2000字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实际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虽然很多物流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体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是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虽然西方学术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模型、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论述这些工具、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著作也很少,但是工业界还未真正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因而目前部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达到第四个阶段,而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还都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达到第四、第五阶段。虽然现在对物流成本构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是由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不健全成为解决物流成本的障碍,现在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物流业的春天。近十年来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入世贸组织等等,为我国物流业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浪潮。目前由于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物流事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对于物流成本控制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阶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知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问题的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远远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也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探讨非常薄弱,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没有明确规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日本的。

  三、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们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在与这种模式与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保证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整个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企业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传统的、机械的采购、生产、物流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必须快速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生产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业作业链过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但是,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通过扩大产量来形成规模经济而不考虑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做法,己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通过改进产品的设计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来降低成本的手段所能起的作用和降低成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人们意识到,为保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必须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物资的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并不会增加顾客的价值,并且企业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物流的研究,同时,实务界也在积极地研究如何规划和实施本企业的物流战略。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搞活本国的经济,通过“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希望对本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发展物流战略。通过几十年研究的积累,物流学界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形成了“第三利润源”、“物流冰山”、“效益背反”等理论。国内企业一般没有单独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往往都是和企业其它成本一同核算,没有单独设立核算项目。即使有些企业将物流成本划分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也往往应用比较传统的分步法或品种法等,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的严重失真。

  对于恩希爱这个外资企业,虽然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但对于中国这个陌生市场,要打开这个市场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长期以来企业重生产和销售,轻流通,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生产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达到了40%。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物流成本的降低比销售额的提高更容易。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降低了物流费用,谁就降低了成本,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从分析物流成本入手,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改善企业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成本计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但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下,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按照传统成本法分摊出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满足物流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不仅打击企业进行物流成本计算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物流成本这一基础数据,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再造等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制约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加强。

  因此,开展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研究,确定其成本构成,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或是以一定比例和标准从总成本中抽取,或只是部分的记录、核算物流成本,无法准确的计算企业物流真实成本。本文在借鉴、分析现有物流成本及其计算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揭示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试图在不改变现行财务制度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适合自己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便激励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1)物流成本的概念、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与特征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

  (2)企业物流成本分类及物流成本的构成和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

  (3)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几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和比较;

  (4)用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希爱有限公司的物流成本分析。

  第6篇: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计算机的普及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显得有点逊色了,所以正确运用ERP全方位的控制企业,使得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起来是很有必要的,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RP并不陌生,并且有很多企业在运用它,然而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去解决它,才会收到实施ERP真正的效果。由于去年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冲击很大,由此我想到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要改变思路,摒弃旧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正确合理的运用ERP,找到自己企业适合的ERP。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提高管理信息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企业人员共同的努力,肯定会开创出适合我们自己的ERP。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必将带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写这篇文章,让我自己对ERP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同时我相信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更好的把握和运用ERP,让我国的企业在浴火中重生,在未来能更好的发展。

  二、参考文献资料

  1、郭海佳。ERP在中小企业应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非公经济,2007年第9期

  2、周玉请。ERP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准备从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必要性入手分析我国企业与ERP的关系,从而引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ERP存在的一些大众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建议如何正确实施ERP,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希望能通过写这篇文章能够让自己对ERP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带来一些帮助。

  四、论文大纲

  1、ERP的概述

  (1)ERP的概念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

  3、解决思路

  (1)总体思路

  (2)如何正确实施ERP

  五、研究方法

  初步打算采用因果论证和理论论证,并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对文章进行构思,在资源和效益追求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论述。

  六、总体安排与进度

  本论文将利用14周的时间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第二周确定论文题目,并完成开题报告,与老师进行交流。

  2、第三周—第七周根据题目和开题报告搜集相关资料。

  3、第八周完成初稿,并交于老师批阅,听取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4、第九周二稿完成,并交于老师批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完善。

  第7篇:开题报告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第8篇:开题报告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第9篇: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提出了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胡主席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担负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任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也就是和谐校园的构建,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

  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该纲要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②高校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大学的艰巨任务,就不能忽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涵了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是大学生存、延续、发展的支柱和根基所在,体现着大学的形象和综合实力。”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它既继承和宣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高举时代的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中提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指示①。2004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重要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1月,胡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为贯彻落实上述文件,本文从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的对比入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了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措施,以达到全面提升校园文化主体素质,推动高校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以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深刻总结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大学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但是这些年来,用钱学森老先生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足和一些扭曲现象,所以,我们要深刻总结以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对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校园文化进行改革,对那些扭曲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加以排除,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以优化高校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校校园是有着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对学校里的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浓厚的校园文化来对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其健康成长。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文化。所以,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进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综合法。本文是在查阅、借鉴、吸收有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高校校园进行调查研究、观察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

  2、比较研究法。本文通过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发现各自的优缺点,以求达到借鉴吸收国外的优秀建设经验,更好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3、系统研究法。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面包含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要将其看作是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研究。

  第10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声乐技巧中的矛盾

  1、选题意义和背景

  美声歌唱艺术自1600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阐释。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各种声乐理论相继出现,至19世纪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亚父子和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理论,加西亚(子)在1874年出版的声乐理论着作《歌唱艺术论文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学说,在嗓音机理方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声乐教学和生理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释声乐技巧训练中声音现象。直至今日在国内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机理活动来教学实践。

  1905年兰皮尔蒂的声乐论着《美声歌唱技巧》的问世,特别强调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觉对共鸣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强调神经的控制作用。“兰皮尔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200多年来美声学派优良传统之集大成者与传播者,其声乐理论与声乐教学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后杜普雷的关闭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相继问世,对后世声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为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界定,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嗓音研究的医学、生理学、声学专家和学者。无疑在一定的限度内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歌唱家、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其论着、论文等形式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艺术》中提出的“气流要旋转”“要进头腔”等技术和方法。美国声乐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鸣”,提出与欧洲靠前、明亮的声音相对的靠后唱法。美国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在其声乐理论论着《歌唱--机理与技巧》、《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及《声门冲击》等,利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17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否定以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教学方式,否认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

  以及其他20世纪专家学者以各种科学手、发明、创造等实证主义思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20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最着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是怎么运动的,共鸣是怎么来的,也从不否认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对,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紧的,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收紧的。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着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谈话,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提醒读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声音的唯一指导,它可能损害你的声音健康。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40位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艺术思维活动,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审美艺术,人和机械、动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审美的能力,机械、动物、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丰富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的审美经验下的技巧,继承传统,就是继承特殊意义艺术思维下的审美经验的传统。技巧是主体的技巧,各种声乐技巧在主体心理上形成明确的技巧形象并受心理感觉支配与自身的客体(各种歌唱器官肌肉)进行精细、微妙的调整与交流外化为听觉声音形式,而这声音形式要经受审美的检验,听觉检验正确再反转到主体本身形成技巧的内容,得到主体自身的验证,从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无效的技巧。继续接受检验。由于主体的环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赋等存在着差异,主体的技巧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正是以上主体与客体、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视角的方法论、主体生理理与心理等矛盾现象,引起学习者思维甚至心理感觉的矛盾而迷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14年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宋庆龄》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着和国外学者的译着。对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表演舞台的歌唱家关于声乐技巧的见解、意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参考了音乐美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机理学以及各种歌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甚至有时亲临现场聆听国外、国内专家的现场讲学及歌唱家的音乐会。

  从中缕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为完成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在这里,笔者仅将部分关于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简单归纳和整理。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着:《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着,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着:《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着。《歌唱的艺术》,薛良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着,《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傅西华编,等等关于介绍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10年总第568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2012年第二期等等。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着、论文,《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着,《音乐美学文选》,于润洋主编。《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着等等。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从声乐技巧方面,更多的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其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声乐技巧的机理性和经验性。从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来看主要以兰皮尔蒂为代表的经验性的技巧与加西亚为代表的生理机理技巧的争论最为突出。从哲学方法论来说是科学的认识论还是艺术思维下的感性论为基础的矛盾焦点。由此,总结、梳理的目的事实上是为解决声乐技巧问题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争论归争论,对本论文来说并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的演唱学习的实践,经常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往往对技巧的词汇难于理解,对技巧的本质、实践性还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借此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通过查证大量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身对演唱技巧训练的实际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不是别具新材,独树一帜。考虑到矛盾的概念太过哲学概念化,如果只将研究的题目立为声乐技巧训练中的矛盾,重心显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性太浓,不小心会落入到概念的堆积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实践告诫,太过理性不太适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阅读于润洋先生《音乐美学文选》中邢维凯教授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与于润洋先生《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的《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不敢说站在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似乎对声乐技巧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些顿悟,也捋出了一些头绪,来撰写此文,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有了这份激情与执着应给予的更多的是鼓励。从这一视角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的感性理论为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声乐技巧的矛盾,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整理,翻阅刊物等手段的考察并没有与本论文相同的论文发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音乐美学感性论、形式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进行探究。

  3、参考文献

  [1][7]李超着,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16.57.

  [2][3][4]【美】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14.330.3.

  [5]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36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249.

  [8][10][16]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54.159.30.

  [9][18][21][22]管谨义编着,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99.241.230.

  [11]尚稼骧着,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349.241.

  [12][13]陈先达主编,杨耕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7.137.

  [14][15][17]郭克俭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5.15.17.

  [19]音乐译丛(2),[M].人民音乐出版社,[M].1979.91.

  [20]李强,“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04.(2)

  第11篇:开题报告

  【摘要】人性化的理念一直都是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和总体目标,我们一般用人性化来衡量一个设计的好与坏,人性化设计在现在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风景园林设计的潮流,被大家所认可。

  【关键词】园林标志设计人性化发展表现

  引言:就我国对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而言,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来衡量风景园林设计的规范性。虽然我国近阶段在建设风景园林的领域取得的成就还是可观的,但各自使用的标志千奇百怪,各标志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在近阶段的园林设计上必须以统一管理好,规范好风景园林标志,景区服务为民作为一个基本的发展方针,来使我国的风景园林标志设计达到一个高水准,高素质的水平。

  一、我国风景园林标志设计的重要性

  园林标志设计规范化,既表现了我国对风景园林服务为民的宗旨,也能表现我国对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在发展园林和人文素质方面思想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将我国高素质的一面完全展现在世人的眼中。因为这,建设部在《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文献中提到,为了我国在建设城市园林风景中更好的科学管理和国际性学术性交流,将编制《风景园林标志标准》一书的主编一职交给天津市园林局及天津师范大学,来为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标志规范体系补好这个漏洞。在主编单位的不懈的努力和其他参编单位的通力合作下,作了严谨的学术调研,吸取国际上各国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优良的经验,终于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中国自己的风景园林设计的规范标准。风景园林设计标志标准的制定对于我国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体系整体完善上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代表着我国风景园林标志应经走上正轨,这个标准使用与我国任何领域,它比文字更具有表达能力,更能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

  风景园林国际化的程度远比其他行业高,在这一领域比其他领域更具有容纳性,各种地域,各种文化层次的人聚集在此,这时我们就会需要一个适合各种人群的“通用语言”来更好的服务人们。以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准确性来说,相对于文字表达,以图形符号来表达信息会来的更容易,更大的信息量,更迅捷。根据不完全的调查,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与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层次人群所使用语言没有很大的关系。信息图形符号对于各地区人群而言都是没有差异的,更利于各区域间的无障碍沟通,更容易被世人所接收。风景园林标志吸引不同的人去风景园林区域参观的一个标志,使人们在未参观该景区之前就能更直观的了解到该景区。风景园林一般是以象征性的图案作为其标志的,可以更好的给那些异域地区的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和接收。

  二、以人性化为主导的理念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消费者,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达到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发展,这里指的技术不单单指的是某一领域的技术。所以,人性化设计的浅显解释就是使设计达到人们心理的需求,使人们更舒适的享受这一设计。在对我国当下的标志设计的大潮流下,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出一个适合的风景园林标志,使这一设计在包含科学性、专业性和方便性的同时拥有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对于这种设计而言,我觉得就已经没有瑕疵了。

  三、具体表现

  在那些存在安全隐患处没有设立一些人性化标志,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在我国风景园林景区经常会发生动物伤人的现象,但还是没有注重细节的关键性,还是没有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立一些往往人性化标志来提示人们。至此,我特地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标志做的比较好的经验,对一些设计不错的标志进行略微的修改,整编出了《当心动物伤人》的标识(如图4)。以黄黑警示色为图形的主要颜色,为了解决动物的可移动性的问题,我们将标志设置成可移动的,便于置安,标志长140cm、高50cm、宽60cm,利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折叠式的支架,既环保又不占用很大的地方。湿地是候鸟生活的的地方,我国有超过100多种鸟类在这定居,但是我国湿地的面积正以很高的速度逐年递减,鸟类将居无定所,所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些湿地,还鸟类一个美好的家园,所以我又设计了《候鸟栖息地》的标志(如图5)。标志的整个设计就是一只火烈鸟在展翅翱翔,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更好的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直观的了解到标志要传达的含义。风景园林区是一个客流量很大的地方,所以一些必要的服务必须做到位,像警务处跟失物招领处就必不可少了,根据我们非专业性的大量调研和吸取多个成功案例表明,该套风景园林设计确实处处彰显着人性化的概念。对于这套标志而言,主要有三大亮点:

  1、标志图形:所有的标志都是图案为主文字为辅来表达。人们能够很直观的接收标志所传递的讯息。像一些重要的地方,标志就会运用多种文字来辅助图案给人们的接收,这样一来,各区域的人们在景区就会更放便。

  2、标志颜色:以白色和深绿色为主来刻画风景园林,深深的抓住了风景园林的特征。标志的底纹和图形、文字使用的色彩都大不相同,互相之间都存在很大的色度差,这方面主要是照顾那些色盲色弱的人群。

  3、标志设置:我们对标志的摆放方式运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即悬挂式、附着式、落地式、摆放式。我们对标志的支架采用了环保、耐用的不锈钢,不会对人产生什么伤害。标志与其它广告等图形文字有很大的视觉区别,这也能避免标志被其它障碍物所遮挡。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避免标志不可抗力的损坏。

  结束语:

  这套风景园林标志完全顺应着人性化的设计,简明而不简单,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方便了人们在景区游览,人性化的效果显而易见。给一个人到不熟悉的景区里更好的解析整个景区的路线和服务。给每一位游客准确而简短明了的帮助信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套方案既提高了风景园林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又节约了时间和做到了环保。标志的设计旨在服务大家,方便为民,表现出了我国在风景园林标志方面的特点,将我国切身的思想以及民众的心理需求直观的表达出来了。拉近了环境与人的距离,也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了风景园林设计中来。

  参考文献:

  [1]杨玉霞;段渊古;张楠阳;马婧;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审美特点[J];北方园艺;2011年03期

  [2]苑庆磊;于晓南;楹联艺术与我国风景园林的融合解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杜晓东;关于现代景观的微观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第12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遂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成都

  您的学校背景:我所在大学是四川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一所二本院校

  要求字数:3000

  论文用途:开题报告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遂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述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遂宁市旅游业方兴未艾,其著名的两句旅游标语:遂宁,让心灵度假!为了您,这座城市等待了1660年!让无数游客为之向往,为之怦然心动,让无数的慕名者向往之情和疑惑之心油然而生。虽然从创办伊始,遂宁市旅游业已经超越单纯的最初的自娱自乐层面,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理诸多因素的制约,遂宁市旅游业发展尚处与自发阶段,换而言之,遂宁市旅游业的潜力尚有待挖掘。随着旅游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义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大的借鉴、启示和指导意义。随着遂宁市旅游业逐渐兴起,如何促进遂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及社会公众的重要课题,但不可否认,在实践中,遂宁市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片面追求旅游规模,而忽略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旅游管理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本管理手段等等,都已经成为制约遂宁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由外延到内涵,由理念到文化,这一旅游行业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遂宁市旅游业摆脱现有粗放式管理模式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在现阶段推行精细管理,要将管理的重心转到执行力上,将管理者的注意力放在做事上,强调把旅游业做细、做好、做精,进而提高员工素养和工作效率,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是现代旅游业有序经营的内在保证,更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源泉动力。在这其中,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作为一种遂宁市旅游业的核心关键,就遂宁市旅游业管理者而言,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旅游文化提炼,充分发挥旅游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积极、主动、高效地投入于旅游行业整体发展中,是未来遂宁市旅游业的'的重中之重。如背景所述,遂宁市旅游业发展研究作为近期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从它的萌芽到实践到反思对这一过程和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通过遂宁市旅游业发展侧重点的比较及发展的区别分析对于优化遂宁市旅游业发展研究很大的借鉴、启示和指导意义。遂宁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众多的因素相互配合,通过特性研究使遂宁市旅游业发展对策更趋合理、有序,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建立符合遂宁市旅游业发展实际的对策,这是当前遂宁市旅游业管理者不可推卸的现实责任,也是当地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亟待解决,这也是本文的选题目的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基本思路、工作重点、技术路线等)

  工作进度安排:

  论文提纲

  参考文献:

  殷桂仙.四川遂宁旅游战略管理策划[D].昆明理工大学20XX

  遂宁市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徐卉灵.遂宁市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XX

  遂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李钊,吴会蓉.遂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XX(00)

  祝菁菁.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XX

  耿巍娜.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XX

  高乐华.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温扬.论广西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文学界(理论版).20XX(03)

  富玉英.中国湖泊型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XX

  周江.资源型旅游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XX

  蔡玲丽.基于需求行为分析的重庆都市休闲旅游产业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XX

  第13篇:开题报告

  研究意义: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由于伴奏要与歌唱者一道共同进入“角色”,因此,必须与歌唱者一同研究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时,行腔、换气,伴奏者不仅要能“跟”好、“托”好、“带”好,还能做到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作品的内在意境,体会其轻重缓急的特点及乐句呼吸的深浅,敏捷的细微的感情变化,以便作出快速反应,为演唱者展示音乐的烘托,提供丰富音乐的氛围与再创造,最终与演唱者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的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它除要求具有钢琴技巧、和声基础外,还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能较有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文献综述:

  ①刘聪、韩冬著《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凯斯特莱尔·略林茨著张瑞、邹国昌、徐振华译《键盘和声学教程》2004年8月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立斐岚著《钢琴伴奏艺术纵横》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谢耿、陈雪慧著《钢琴即兴配弹教程》2004年1月第一版花城出版社

  主要内容: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与歌唱两者就象是鲜花与绿叶,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必须有统一的平衡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会推动声乐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们以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为例,具体详细的展开讨论,看看钢琴的即兴伴奏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熟悉、分析歌词、旋律:

  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旋律的风格、情绪、调式、高潮等方面内容,把握住旋律的内涵,对旋律有总体的了解。

  二、和声布局:

  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整首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我们要根据对旋律的理解及和声进行原则开始总体布局。

  首先进行开始部分、高潮部分、结束部分的和声安排,注重和声的功能性及色彩性,安排好半终止及终止式。然后根据和声进行的规则及效果安排其他和弦。安排和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正三、三度叠置、原位和弦为主、副三、转位、变音和弦为辅,多用第一、四、五级的连接。

  2、旋律开始部分以主和弦为主,以强调调式,高潮部分选用不稳定和功能性强的和弦、变音和弦,以增加动感。

  三、选用适合的和声伴奏织体:

  根据旋律的内容、情绪等设计、选择适当的伴奏织体是即兴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求伴奏者应掌握各种风格、各种情绪、较多类型的伴奏织体:。

  1、抒情优美类乐曲,多让人感到精神放松,顾而常用分解和弦

  2、坚定有力、庄严宏伟类乐曲,常用柱式和弦

  3、欢快跳跃、节奏感强的乐曲,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

  以上三种形式是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常常在伴奏中使用。当然,它还可根据旋律表现之需要进行变化,产生出更多、更适合的音型织体。伴奏音型的使用应统一中求变化。单乐段可只用一种织体,其他曲式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织体,伴奏音型之间有个对比,会在听觉上更舒服好听。

  四、旋律中重点部分的处理:

  1、长音地方应进地填空:(a)、把旋律进行加花。(b)、把伴奏音型及和弦进行理复。

  2、高潮部分应加强处理:(a)、反向的八度、音阶、半音阶进行。(b)、根据风格使用震音、琶音等。(c)、选用动感较强的变化和弦、色彩和弦以加强紧张度、烘托气氛。

  3、对前奏、间奏、尾声进行较细致的处理。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在于“即兴”,它是在没有正谱伴奏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旋律即兴编配伴奏织体,要求凭借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出合乎逻辑的伴奏方案,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有时,灵感横溢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还能弹奏出比正谱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兴伴奏者对钢琴演奏技能、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方面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厚实的键盘和声基础和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编配。

  进度计划:

  06、7、8——06、7、15完成论文选题

  06、7、16——06、8、31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前期调研

  06、9、1——06、910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

  06、9、11——06、10、20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06、10、21——06、11、19进行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审查及开题答辩

  06、11、20——07、1、20进行课题调研及论文撰写

  07、121——07、5、10进行论文评审和修改

  07、5、11——07、5、31准备并进行论文答辩

  第14篇: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第15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第16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选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很多学生学习恐惧、厌倦,由此引发教育教学效果停滞不前,甚至下降。而与之相对的是众多名师的课,却是有声有色,学生的积极性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创设,并不断优化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上,正是这些情境让学生入迷入痴,学而不厌,让学生身临其境,流连忘怀,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可见,教师若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努力创设,不断优化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临城县各中小学正在开展“双自主、四环节”教学法的研究和实施,导学案被引入课堂,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探究合作,离不开情境教学,而且在初中课堂教学有效创设情境研究将极大地促进“双自主、四环节”教学法实施,它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一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对如何“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进行研究。将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时机进行研究,从而对整个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使情境素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之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中激发、引导、促进、贯穿等作用,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使教学素材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变,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创建优秀教师群体。

  二、课题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有效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希望利用各种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但是,由于缺乏对有效情境的把握,有些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控制不当,在一堂课后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情境,而没有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是无效的情境教学。基于以上认识,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要求。

  教师明确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会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会学目标,是灵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爱学目标,是动力,这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为树立三维目标更能突出学生,淡化老师,为学生的个性张扬。苏霍姻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益。”

  巴班斯基指出:“没有教学方法上的丰富多彩,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灵活多样的变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时地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进一步开展了有效教学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四、课题的创新点

  本课题有以下创新和突破: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施“双自主、四环节”教学法中进行创设情境有效性的研究,相辅相成,一举多得,可以促进“双自主、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

  (2)课题研究和主题教研相结合,以本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和县主题教研相一致,和课题研究相一致,从主题教研中吸取营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保障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基础条件: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建成和改造了探究实验室、理化生试验室,图书馆。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备是开展情境教学的有力保障。

  课题成员:研究成员均为一线中青年教师,具有新的理念与实践经验,多人在县市评优课中崭露头角并发表多篇论文,陈会峰的《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探究》《化学教学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王久敏《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王庆波《创设情境学数学》,教师年富力强,教学实绩突出,十几年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教师之间比较了解,配合默契,课题研究中可以取长补短。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初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课堂有效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特色。

  2、学生目标:通过情境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教师目标: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有效实验情境的创设研究;

  2、有效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研究;

  3、科学运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境研究;

  4、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5、不同课型中情境创设方法手段研究。

  6、不同学科中情境教学创设方法研究

  (三)研究方法、思路

  1、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2、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3、个案追踪法。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具体实施:分工合作,组内成员从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个不同角度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在充分研究备课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将各种相关情境的运用和实施效率进行对比和不断调整,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有效的,便于教师学习运用、掌握、推广的有效情境课堂教学模式。

  七、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

  成立课题组,认真部属实验工作,确定实验教师,拟定实验整体方案,组织相

  关理论学习,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同时初步研讨整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进行实验研究,收集资料,做好研究记录,定期交流研讨,举行公开课展示;定期撰写实验报告,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调整研究方案。参加优质课、论文、教育故事、教学案例等一系列评比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成果形成阶段: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存档工作,组织观摩活动。总结验收阶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第17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多元化的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迫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惯例接轨。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的国际项目管理公司若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就要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在借鉴和启示的基础上,最终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行研究。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及其体制构建和流程改善进行了分析,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进行了研究,最后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对其目前现状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其国际管理中的经验,提出了可借鉴的方面。

  (1)分析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国际工程总承包风险,选择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总承包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健全高效管理体系。

  (2)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规范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增强建筑企业承建国际工程的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与品牌。

  (3)通过分析承揽国际工程与管理国际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有针对性选择项目、组建高素质项目管理班子。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领导作用,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等。尽量解决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工程承包风险,从而将企业的品牌开拓乃至站稳于国际大市场中。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第一部分为前言,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及其论文中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概念论述,对国际工程项目以及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第三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流程和组织体制的构建。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从组织架构体系以及改进管理体系流程等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建立战略决策层、成立财务管控层、规范实施作业层;而管理体系流程方面应当概念、规划、实施以及收尾等四个分阶段梳理流程。

  第四部分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新模式,认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着政府对于项目管理扶持较弱、相关工程总承包法律法规不健全、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沉闷、项目管理市场认可度较低、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项目管理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各自为政、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备、项目管理机构不专业、项目管理人员不专业、项目管理技术非常落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最后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计划编写、风险控制与监督等角度提出优化措施。

  第六部分为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对其项目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改进措施,对其组织架构、项目质量把控、项目安全、项目执行进度、合同争议等进行了完善,最后对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七部分为结论。对于论文以上章节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得出结论,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说明本论文的缺陷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论文的后继研究方向。

  第18篇:开题报告

  提起黑白照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泛黄的老照片。在数码相机非常普及的今天,缤纷靓丽的色彩已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时尚前卫的彩照好象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黑和白才能最好的反映出光与影的交汇,才能还原出事物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

  黑白照片总是能带给你最简单却强烈的感觉,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当你处在神秘的暗房中,看着自己所拍摄的东西在自己的控制下一点一点的显影出来,那种感觉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喜悦。

  1、黑白摄影的诞生

  1800年,T韦奇伍德将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逐渐变黑,取下树叶时,留下白色的影子,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防止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变黑。直至1805年他去世,也未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1816年,尼埃普斯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1826年,他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下来。曝光8小时。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会议上,法国政府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银版摄影术。这种银版摄影术既是一种黑白摄影术。

  2、摄影中的黑白魅力

  2.1黑白摄影的特点

  黑白照片,除了黑白色以外,还有一个中间调—灰。黑、白、灰是一种极美的色调,它们能与所有的色彩组合成协调的色调,给视觉带来的美感。

  黑白照片的特点,主要是改变景物的颜色,通过光的作用减弱非主要部分,使拍出的画面简洁,有助于表现物体的主体和神貌。当然这不是随便拿起照相机就可以获得的,我们必须具有熟练的摄影技巧,在构图和光的运用上要恰到好处。很多摄影家,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拍摄山水风光或静物照片表现中国水墨画格调,意态感人,令人如同神往于一幅笔力浑厚,墨色淋漓的中国水墨画之中,“墨分五色”的中国水墨画意趣油然而生。

  2.2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的差异

  自1860年发明彩色摄影以后,黑白开始退居第二位。但为什么许多摄影家仍把黑白摄影作为表现的艺术形式?原因是我们喜爱黑白摄影的高度抽象能力,它能使我们更鲜明地自由处理线条、结构,光线、阴影。

  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彩色摄影的这种优势很不确定,它没有降低黑白摄影的价值。尽管优质色彩胶片和相纸的制成为彩色摄影开辟了前景,然而黑白摄影在记录和表现现实世界方面仍然拥有它的艺术威力。

  我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

  彩色摄影是后起的。许多摄影师力图用色彩来自然主义地去支撑他们的照片,不考虑如何通过相机去提高和改变所摄入的景象。

  虽然相机能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再现它所看到的一切,但它还具有某种转化和抽象能力。在黑白摄影中这种能力是特别强大的。黑白照片不仅能如实反映现实,还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摄影家的拍摄意图上去。黑白摄影迫使我们更清晰地去思考,究竟我们所拍的照片有无价值,应当如何去拍。只有清晰地思考才能产生优秀的照片。

  摄影就是将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加以转化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这方面黑白摄影有许多优越性。许多摄影记者宁愿拍黑白照片,并非偶然。他们深知黑白摄影的这种抽象本领,能把形象简化到最必须的限度;从而有助于迅速传递信息。他们常常利用它的这种力量使照片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同样地,当他们认为有必要增强视觉信息时,就运用一种微妙的色调变化去烘托环境气氛。

  黑白底片和照片可以很容易地加工成档案永久保存。它能持续存放几百年之久。相反,彩色照片的寿命却短得多。制作可供终身保存的黑白照片只需要透彻地定影和适当地水洗。一幅能让后代人看到的照片,所花费的代价是极少的。

  有些摄影家把黑白摄影看作一种过时的形式,但我认为黑白摄影不是这样的,它只是与彩色摄影有所不同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不同正是在于能够促进个人的创造性。黑白相片所带来的影调、层次、以及让人玩味的情趣是彩色相片无法取代的,尤其在做人文、新闻等纪实性摄影时,黑白摄影更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和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黑白摄影促使我对所要表现的事物作深入的思考。思考是为了选择最好的表现方法。黑白摄影能直接了当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画面并说服他们去理解我的观点。它具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比起彩色摄影来毫无逊色,它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因自身具有独到之处而存在的。

  结论

  总而言之,当世界变得越来越斑斓,黑白摄影艺术依然是开启的陈年酒坛,散发着百年佳酿的诱人芬芳;当数码摄影技术水满金山寺,黑白摄影艺术便成了永恒的金字塔;当人们拼命地追求多彩多姿,黑白摄影艺术依旧浓缩着千色万彩,仅让“黑、白、灰”之精髓,唤醒昏昏欲睡的想像思维;拾起黑白摄影,你便能掌握摄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全部,而不再充混那半个摄影家;操作黑白摄影,你便在溴化银的化学反应中寻找到一种永远不老的古朴和宁静,如同面对着雪峰、草原、古民居、廊桥与幽深的小巷;钻研黑白摄影,你便能体会到摄影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不再浮躁令人深感浅薄。

  黑白摄影艺术在乐趣横生的、在充满神秘感的暗室中,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对世界来说它实在太年轻,对它来说却刻录整个世界,无论沧桑还是新生。

  黑白摄影不是摄影艺术的全部,确是摄影艺术的精华。它把一个喧哗的彩色世界转化为一种单纯的黑白灰色调,带有宁静的、朴素的美,具有极丰厚的艺术性和装饰趣味,所以我喜欢摄影更喜欢黑白摄影。

  参考文献:

  [1]《摄影简史》(英)伊安杰夫里著,晓征,筱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王景堂等译,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3]《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阮义忠著,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4]《黑白摄影的影调和线条》俞珠珍、颜鸿蜀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见该书第2页第1章及第9页)

  [5]《高品质黑白摄影》邵大浪著,江摄影出版社(见该书第55页)

  [6]《人民摄影》报1998年3月18日

  [7]《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199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八种)(《安瑟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

  [8]《中国摄影报》1994年10月9日五版

  [9]《摄影艺术学概论》,卓昌勇、汤建萍、吴培秀在共同编著,(见该书第279页第7章)

  第19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被带入了崭新的数码时代。同时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艺术作品被炒得沸沸扬扬,奢侈品的销量日渐增加,更有一些人并不满足一味接受精神享受,更想自己去创造一些作品。数码摄影就是首选。怎样才能拍到一张漂亮的照片,其中色彩运用的好坏很重要。本篇文章就色彩的三属性的不同使用方法,同时怎样把色彩情感正确地带入摄影作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让摄影作品更加精彩。

  【关键词】摄影;色彩;情感

  带个小孔的黑匣子,它的出现一直在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进步。摄影技术的诞生直接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绘画流派的发展,之后又有众多的摄影作品在感染人们,同时还记录了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时,除了会简单记录事物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很多人都在感慨为什么摄影大师的作品是那么完美,有的人经常说看设备啊,有了长枪短炮镜头,完美机身的搭配,谁都能拍出好的照片。我不否认这一点,的确好的设备是为一张好的摄影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很多方便,但纵观世界摄影大师并不都使用了很好的设备。所以这不是关键,而只是能得到一张质量好的摄影作品的一个条件而已。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太多的条件,好的主题、完美的构图、正确的曝光、漂亮的后期等。在这些条件中哪一项都不能不考虑到颜色的运用。它在摄影作品中起着产生印象、情感导向、隐喻、象征等作用。可以说色彩在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相当于色彩在一个好的设计中的运用一样。

  一、色系影响摄影作品的情绪

  色彩为主题而服务,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而照片中,首先影响着欣赏者理解主题的可以说是色彩。色彩对欣赏者的情感影响远远优于图像的具体内容。并且这种情感会长时间地留在记忆中。经常会有人忘记画面的具体内容,但忘不掉影响他情绪的那个色系。所以要想正确地表达主题,应该控制好摄影作品的色彩选择。

  只要学过色彩的人都会知道色彩是有感情的。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红色系给人温暖、兴奋、热烈的感受,容易引起冲动,一般有积极作用;蓝色系有冷、永恒、博大、遥远、忧郁感,一般有消极作用;绿色系具有中性特点,偏向自然美、宁静、生机勃勃、宽容色彩;紫色系,给人以高贵神秘感;黑色系表现出空、无、沉默等;白色系,干净纯洁、虚无,有无尽的可能性;黑与白的搭配,是对立而又有共性,是色彩的一种抽象,能表达严肃、慎重等情感,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的颜色搭配。即使没有学过色彩的人也应该能从生活中体会到这些简单的色彩情感。一张摄影作品中一种色系占据大部分画面,那么这个作品的情感也会随着这个色系所表达的情感来感染欣赏者。正如心理学家罗索福斯坦第格所说:“色彩起着一种暗示的作用,它是一种包含各种含义的浓缩了的信息。”

  色彩对于摄影作品来说,单独的表现机会很少,大部分的摄影作品都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进行一定的设置而成的。例如相邻色、对比色以及冷色与暖色,其中冷暖色的运用更是普遍,其情感表达更加突出。我们一般把红、黄、橙等给人以及强视觉刺激,使人联想到太阳、火光等温暖的事物颜色称为暖色。青色、蓝色易让人联想到天空、河流、阴天,并使人感到寒冷,所以我们称它为冷色。如果摄影作品采用了正确的色彩偏向,那么这个作品可以说是成功的。如果用错了色,这个作品的味道就全变了。例如炒得很热的艺术作品――《明天的现实》中大面积冷色系的运用,使整个作品想表达的残酷、凄凉、冷漠的情感更深入人心,让欣赏者受到极大感染,从心底里去反思人类现在做的一切。假想如果《明天的现实》的整体色彩感觉变成暖色,还会不会给人凄凉的感受。要是变成黑白色呢?那么整个作品就失去的原有的味道,而且还会显得空洞。用颜色表达情感,这种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有点像印象派处理颜色的方法,前期的莫奈、马奈用颜色来作画,夸张颜色的用法,使人类重视颜色,接受颜色。印象派后期的代表梵高、塞尚、高更更是用色彩来表现物体,把情感付诸于颜色上,致使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那么摄影作品同样也是,色彩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作品而服务的。

  同时一张好的摄影作品要有好的构图,其中一种重要的构图方式就是色彩构图。摄影作品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颜色时,我们不得不把这几块颜色抽象成简单的形状,这简单的形状在画面中形成点、线、面来分隔画面或是装饰画面,使画面产生平衡美;或是把主要颜色块抽离出画面,因为色彩面积大小与不同色相的组合会给人产生不同侧重感。例如拍风景时,照片中橙色的黄土与深蓝的天空产生强烈对比,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拍摄手法就是用了对比色的特性,强烈地刺激感官,引发视觉上的冲击,达到生理上的唤醒。

  以上所讲的只是色彩三属性当中的色相对摄影作品的影响,色彩其他的两种属性分别为明度与纯度,它们同样影响着摄影作品主题所表达的情感。

  二、摄影作品的基调

  色彩三属性当中的色相很容易理解,就是色彩的相貌;色彩的明度是指明暗程度;纯度一般指颜色的饱和度。不同的明度同样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般在摄影作品中,我们把不同的明度分为三类色调,明度较高的称为高调,明度较低的称之为低调,明度一般的称之为中间调。不同色调的摄影作品表达着不同的情绪。

  高调的摄影作品能给人纯洁、优雅、明快、清秀、宁静、轻盈、干净等感受,让欣赏者看后心情舒畅。高调摄影作品的特点是画面上基本是以白色和淡灰影调为主,黑灰色影调极少,整个画面看起来简洁明朗。那拍摄时就应该有一定的技巧,对光线的要求是要柔和、匀称,一般多使用顺光,这样可以获得反差很平淡的效果。一般顺光拍出来的摄影作品明朗而清晰,属于高调摄影作品。所以当你想得到一张看起来让人舒心的照片,在拍摄前最好给照片定位,否则你可能很难拍出带有你本身想要的那种情绪的照片。在拍人像时除了注意光的选择,还要注意模特的穿着以及背景的选择,都要以白色或淡灰为主,同时在曝光上应该比正确曝光略增加一点,就像拍雪景时我们要提高一些曝光来保证能得到调子高一点的摄影作品一样。

  相反低调的摄影作品能给人神秘、黑暗、阴森、恐惧、豪壮、稳重、肃穆、忧郁、含蓄、倔强、深沉等情感。低调摄影作品的特点是,看上去大部分是以深灰、浅黑、重色为主,浅色调占据的位置很小,整个画面色调比较浓重深沉。一般拍这种作品时应选择使用侧光或是逆光。拍摄人像时,人物的服装应选择色调比较深的;拍摄自然风景时也要选择深色调的景物,同时陪衬体的色调要比较深,与主体的低调相协调。感光要充足,以保证阴影部分有足够的层次。必要时为了突出组体物可以给其补一点弱光。现在很多摄影作品,特别是外拍人像和一些广告产品,为了渲染气氛,表达忧郁、神秘等情感都会采用这种色调。在拍摄作品时,你只有把色彩的情感带入摄影作品中,这样的照片才会更有生命力。

  中间调的摄影作品也有其特有的魅力,其基调特征不是很明显,但要保证画面层次丰富、细腻。中间调一般为多光源综合配置而成,用中间调表现大自然的景观是很理想的。它善于模糊物体的轮廓,给人一种恬静、素雅的感觉,比较适合表现雨、雾、云、烟等景色。例如拍摄一组清晨时家家户户炊烟升起与柔和的光线交融在一起,想表现一派宁静、祥和的乡村气象时,这种色调是最贴切的。

  彩色照片讲究色调的情感表达,同样黑白照片中影调的用法也是一样的,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所以要想拍出好的摄影作品一定要用好色调。摄影师们在拍片的过程中苦苦地等待光线,一次又一次地去调色温、曝光等设置,就是想得到一张能表达其情感的正确色调的摄影作品。

  三、后期色彩让摄影作品锦上添花

  谈了色相、明度,我们再来看看纯度对摄影作品的影响。纯度,现在也有人称之为彩度,只是叫法不一样,但所指内容是一样的,都是指颜色的饱和度。那么在摄影里,我们经常会把饱和度高的摄影作品叫重彩,把饱和度偏低的叫淡彩。重彩的摄影作品能用纯度较高的对比色来征服观赏者,同时能以较快的速度刺激欣赏者,从而给其留下很深刻的色彩印象。在胶片时代曾一度盛行高饱和度的重彩摄影作品,艳丽的色彩让摄影师们费尽了心思。数码时代的到来让这一切变得如此容易,HDR软件调出来的摄影作品颜色的饱和度几乎达到了让人惊奇的效果。视觉疲劳加上社会的多元化,看多了重彩作品,有些人们渐渐开始喜欢淡彩的轻快与淡雅。淡彩的摄影作品一般是由明度较高的淡色组成。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非主流照片的用色,就是一种低饱和度,并以一种颜色为主的淡彩用法。

  曝光组合、相机感光度、色温等直接影响照片的颜色与饱和度。现在流行的两种摄影作品的重彩与淡彩的形成都很依赖后期制作,过度的后期制作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摄影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很盛行,这与我们现代数码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相适应。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麻木的人们需要重彩的刺激;太多的人感到寂寞、孤单、无助,所以他们喜欢用那种饱和度较低的单一色彩来表达自己忧郁的情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要表达的性感也不一样,所以只要你能正确地运用色彩表达出自己的情绪,那么就懂得了照片中色彩的情感表达这一意义。

  总之,要想得到一张好的摄影作品,我们就不应该忽视色彩的作用。摄影作品画面在色系的选择、色调的定位以及重彩、淡彩的设计方面,都离不开摄影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生命力的摄影作品是动人的,有情感的摄影作品才会使欣赏者产生共鸣。摄影的主题是摄影的灵魂,那么色彩可以说是传达灵魂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认识了色彩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人没有那么牛的设备,还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弗里曼著,张靖峻译。摄影师的视界――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图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美)乔麦克纳利著,何大鹏译。热靴日记――小型闪光灯的创造性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德)爱娃海勒著,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日)原田玲仁著,郭勇译。色彩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李亮之。色彩配置[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第20篇:开题报告

  摘要

  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气动技术自身的一些优点,气动机械手已经广泛应用在生产自动化的各个行业。本文就气动机械手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了简单概述。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可以加强对自己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还可以填补空白,提高生产效率,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气动机械手;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机械手国内外发展现状

  工业机械手最早应用在汽车制造工业,常用于焊接、喷漆、上下料和搬运。工业机械手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它可替代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温等恶劣环境中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目前主要应用与制造业中,特别是电器制造、汽车制造、塑料加工、通用机械制造及金属加工等工业。工业机械手与数控加工中心,自动搬运小车与自动检测系统可组成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机械手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工业机械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始于40年代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搬运核原料的遥控机械操作手研究,它是一种主从型的控制系统。1958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研制出第一台机械手。它的结构是:机体上安装一回转长臂,端部装有电磁铁的工件抓放机构,控制系统是示教型的;1962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又试制成一台数控示教再现型机械手。运动系统仿造坦克炮塔,臂可以回转、俯仰、伸缩,用液压驱动;控制系统用磁鼓做储存装置。不少球面坐标式机械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年该公司和普曼公司合并成为万能制动公司,专门生产工业机械手。1962年美国机械铸造公司也实验成功一种叫Versatran机械手,原意是灵活搬运,可做点位和轨迹控制:该机械手的中央立柱可以回转、升降、伸缩,采用液压驱动,控制系统也是示教再现型。虽然这2种机械手出现在六十年代初,但都是国外机械手发展

  的基础。从60年代后期起,喷漆、弧焊工业机器人相继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78年美国Unimate公司和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制出一种Unimation—Vic.arm型工业机械手,装有小型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用于装配作业。联邦德国机器制造业是从1970年开始应用机械手,主要用于起重运输、焊接和设备的上下料等作业:联邦德国Kuka公司还生产一种点焊机械手,采用关节式结构和程序控制;日本是工业机器人发展最快,应用国家最多的国家,自1969年从美国引进两种典型机械手后,开始大力从事机械手的研究,目前以成为世界上工业机械手应用最多的国家之一。前苏联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应用机械手,主要用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序较低、繁重单调、有害于健康的辅助性工作。

  我国工业机械手的研究与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我国第一台机械手开发于上海,随之全国各省都开始研制和应用机械手。从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开始,我国政府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列入其中,并且为此项目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开发并且制造了一系列的工业机器人,有由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设计制造的喷涂机器人,广州机床研究所和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点焊机器人,大连机床研究所设计制造的氩弧焊机器人,沈阳工业大学设计制造的装卸载机器人等等。这些机器人的控制器,都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开发的,同时一系列的机器人关键部件也被开发出来,如机器人专用轴承,减震齿轮,直流伺服电机,编码器,DC——PWM等等。

  我国的工业机械手发展主要是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在应用专业机械手的同时,相应的发展通用机械手,研制出示教式机械手、计算机控制机械手和组合式机械手等。可以将机械手各运动构件,如伸缩、摆动、升降、横移、俯仰等机构,设计成典型的通用机构,以便根据不同的作业要求,选用不用的典型机构,组装成各种用途的机械手,即便于设计制造,又便于跟换工件,扩大了应用范围。

  2.机械手构成与分类机械手主要由手部、运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手部是用来抓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尺寸、重量、材料和作业要求而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夹持型、托持型和吸附型等。运动机构,使手部完成各种转动(摆动)、移动或复合运动来实现规定的动作,改变被

  抓持物件的位置和姿势。运动机构的升降、伸缩、旋转等独立运动方式,称为机械手的自由度。为了抓取空间中任意位置和方位的物体,需有6个自由度。自由度是机械手设计的关键参数。自由度越多,机械手的灵活性越大,通用性越广,其结构也越复杂。一般专用机械手有2~3个自由度。机械手的种类,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式、气动式、电动式、机械式机械手;按适用范围可分为专用机械手和通用机械手两种;按运动轨迹控制方式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机械手等。

  机械手通常用作机床或其他机器的附加装置,如在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装卸和传递工件,在加工中心中更换刀具等,一般没有独立的控制装置。有些操作装置需要由人直接操纵,如用于原子能部门操持危险物品的主从式操作手也常称为机械手。机械手在锻造工业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发展锻造设备的生产能力,改善热、累等劳动条件。

  3.气动机械手的应用现状

  由于气压传动系统使用安全、可靠,可以在高温、震动、易燃、易爆、多尘埃、强磁、辐射等恶劣环境下工作”’。而气动机械手作为机械手的一种,它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动作迅速、平稳、可靠、节能和不污染环境、容易实现无级调速、易实现过载保护、易实现复杂的动作等优点。所以,气动机械手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半导体及家电行业、化肥和化工,食品和药品的包装、精密仪器和军事工业等。

  现代汽车制造工厂的生产线,尤其是主要工艺的焊接生产线,大多采用了气动机械手。车身在每个工序的移动;车身外壳被真空吸盘吸起和放下,在指定工位的夹紧和定位;点焊机焊头的快速接近、减速软着陆后的变压控制点焊,都采用了各种特殊功能的气动机械手。高频率的点焊、力控的准确性及完成整个工序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堪称是最有代表性的气动机械手应用之一。

  在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的装配生产线上,在半导体芯片、印刷电路等各种电子产品的装配流水线上,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气缸、气爪,还可以看到许多灵巧的真空吸盘将一般气爪很难抓起的显像管、纸箱等物

  品轻轻地吸住,运送到指定目标位置。对加速度限制十分严格的芯片搬运系统,采用了平稳加速的SIN气缸。

  气动机械手用于对食品行业的粉状、粒状、块状物料的自动计量包装;用于烟草工业的自动卷烟和自动包装等许多工序。如酒、油漆灌装气动机械手;自动加盖、安装和拧紧气动机械手,牛奶盒装箱气动机械手等。

  4.发展前景及方向

  4.1重复高精度

  精度是指机器人、机械手到达指定点的精确程度,它与驱动器的分辨率以及反馈装置有关。重复精度是指如果动作重复多次,机械手到达同样位置的精确程度。重复精度比精度更重要,如果一个机器人定位不够精确,通常会显示一个固定的误差,这个误差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可以通过编程予以校正。重复精度限定的是一个随机误差的范围,它通过一定次数地重复运行机器人来测定。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气动伺服技术走出实验室和气动伺服定位系统的成套化。气动机械手的重复精度将越来越高,它的应用领域也将更广阔,如核工业和军事工业等。

  4.2模块化

  有的公司把带有系列导向驱动装置的气动机械手称为简单的传输技术,而把模块化拼装的气动机械手称为现代传输技术。模块化拼装的气动机械手比组合导向驱动装置更具灵活的安装体系。它集成电接口和带电缆及气管的导向系统装置,使机械手运动自如。由于模块化气动机械手的驱动部件采用了特殊设计的滚珠轴承,使它具有高刚性、高强度及精确的导向精度。优良的定位精度也是新一代气动机械手的一个重要特点。模块化气动机械手使同一机械手可能由于应用不同的模块而具有不同的功能,扩大了机械手的应用范围,是气动机械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智能阀岛的出现对提高模块化气动机械手和气动机器人的性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为智能阀岛本来就是模块化的设备,特别是紧凑型CP阀岛,它对分散上的集中控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机械手中的移动模块。

  4.3无给油化

  为了适应食品、医药、生物工程、电子、纺织、精密仪器等行业的无污染要求,不加润滑脂的不供油润滑元件已经问世。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如烧结金属石墨材料)的出现,构造特殊、用自润滑材料制造的无润滑元件,不仅节省润滑油、不污染环境,而且系统简单、摩擦性能稳定、成本低、寿命长。

  4.4机电气一体化

  由“可编程序控制器-传感器-气动元件”组成的典型的控制系统仍然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方面;发展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自适应控制气动元件,使气动技术从“开关控制”进入到高精度的“反馈控制”;省配线的复合集成系统,不仅减少配线、配管和元件,而且拆装简单,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而今,电磁阀的线圈功率越来越小,而PLC的输出功率在增大,由PLC直接控制线圈变得越来越可能。气动机械手、气动控制越来越离不开PLC,而阀岛技术的发展,又使PLC在气动机械手、气动控制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5.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机械工业中,应用机械手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一、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

  应用机械手有利于实现材料的传送、工件的装卸、刀具的更换以及机器的装配等的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二、以改善劳动条件,避免人身事故

  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有灰尘、噪声、臭味、有放射性或有其他毒性污染以及工作空间狭窄的场合中,用人手直接操作是有危险或根本不可能的,而应用机械手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安全的完成作业,使劳动条件得以改善。

  在一些简单、重复,特别是较笨重的操作中,以机械手代替人进行工作,可以避免由于操作疲劳或疏忽而造成的人身事故。

  三、可以减轻人力,并便于有节奏的生产

  应用机械手代替人进行工作,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由于应用机械手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没有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作生产。

  综上所述,有效的应用机械手,是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然趋势。

  第21篇:开题报告

  本课题是对制动杆零件工艺规程及40×30面铣削夹具的设计,对此研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首先明白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就是用切削的方法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质成为具有所需要的一定精度、粗糙度等的零件。

  在整工艺规程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一)我们必须仔细了解零件结构,认真分析零件图,培养我们独立识图能力,增强我们对零件图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零件图的绘制,不仅能增强我们的绘图能力和运用autoCAD软件的能力。

  (二)制订工艺规程、确定加工余量、工艺尺寸计算、工时定额计算、定位误差分析等。在整个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设计,不仅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零件的加工过程、加工尺寸的确定,而且让我们知道工艺路线和加工余量的确定,必须与工厂实际的机床相适应。这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也是以后工作的一个铺垫。

  (三)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工件的安装和夹紧.安装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件加工精度,安装是否方便和迅速,又会影响辅助时间的长短,从而影响生产率,夹具是加工工件时,为完成某道工序,用来正确迅速安装工件的装置.它对保证加工精度、提高生产率和减轻工人劳动量有很大作用。这是整个设计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设计工艺规程之后,我还要进行40×30面铣削夹具的设计。

  夹具又称卡具。从广义上说,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工序,用来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装工件的装置,都可称为夹具。

  夹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缩短辅助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确保并稳定加I精度,保证产品质量

  (三)降低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要求和工人的劳动强度

  (四)机床的加工范围得到扩大

  论文主要内容(提纲):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拟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途径),本课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制动杆加工工艺的设计和夹具设计

  制定工艺规程的研究途径和可行性分析

  毛坯的选择:

  根据生产纲领和零件结构选择毛坯,毛坯的类型一般在零件图上已有规定。对于铸件和锻件应了解其分模面、浇口、冒口位置和拔模率,以便在选择定位基准和计算加工余量时有所考虑。如果毛坯是棒料或型材,则按其标准确定尺寸规格,并决定每批加工件数。

  毛坯的种类和其质量对机械加工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有很大的影响。制动杆毛坯材料为灰铸铁(HT150),硬度范围在150~200HBS,承受中等载荷。采用砂型铸造方法,由于大批量生产故宜采用实体模样(金属模)进行两箱造型,这不仅简化了造型和合箱操作,还因型砂紧实度较为均匀,铸件的表面质量得到提高。在切削加工前进行石墨化退火处理,消除铸件表层和壁厚较薄的部位可能出现的白口组织(大量渗碳体出现)以便进行切削加工。拟订工艺路线:

  表示零件的加工顺序及加工方法,分出工序,安装或工位及工步等。并选择各工序所使用的机床型号、刀具、夹具及量具等。拟订工艺路线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工人结合起来。常常需要提出几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再确定。计算切削用量、加工余量及工时定额:

  查阅《切削用量手册》等资料并进行计算确定。目前,对单件小批量生产不规定切削用量,而是由操作工人根据经验自行选定,但对于自动线和流水线,为保证生产的节拍,必须规定切削用量,并不能随意改变。计算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是要控制各工序的加工质量以保证最终加工质量。工时定额一般按各工厂的实际经验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来估算。随着生产的发展,工艺的改进,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工时定额应进行相应的修改。

  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基本要求可归结为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虽然有时互相矛盾,但只要把它们处理好,就会成为一个统一体。在三个要求中,质量是首要的。质量表现在机械产品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质量不能保证,根本谈不上数量;质量和生产率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该不断地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满足生产量的要求。如果两者矛盾,则生产率要服从于质量,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解决生产率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节约耗费,减少投资,降低制造成本,这就是经济性。

  因此制动杆的工艺规程研究途径应该体现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的统一,达到经济合理及可行的最优方案。

  夹具设计的研究途径和可行性分析

  制动杆镗、铣、钻等工序使用的专用夹具,此类夹具的特点是针对性强、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生产率高。

  夹具设计最关键是要求对工件定位正确,且满足定位精度要求。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

  得了解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然后采取措施解决具体的问题。如定位基准与定位元件的配合状况和影响定位精度,那么可以提高夹具的制造精度,减小配合间隙就能提高夹具在机床上的定位精度。除此之外,选择夹具的类型与结构型式必须与零件生产批量大小相适应,夹具结构与零部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从而保证夹具操作方便、夹紧可靠、使用安全、并有合理的装卸空间。

  进度安排:

  第1周:接受任务书,理解设计课题的主要任务,查找相关的中外文资料,调查国内外现状,写相关调研报告,初步完成外文翻译工作。

  第2周:分析给定参考资料,复原设计加工零件工作图。

  第3周:设计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加工工序卡。

  第4周:工装夹具结构方案设计。

  第5周:初步绘制工装夹具装配图。

  第6周:完成绘制工装夹具装配图。

  第7周:拆画一套夹具零件图。

  第8至11周:支架及其工装夹具三维造型。

  第12周: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提交初稿。

  第13周:修改图纸和说明书并打印。

  第14周:论文整理、装订和参加答辩。

  第22篇: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产品设计

  2、选题理由

  制造技术是各国经济竞争的重要支柱之一,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机床是机械制造技术重要的载体,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机床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先行部门,担负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任务,以1994年为例,全世界基础的消费额达261.7亿美元。其中美国的消费额56亿美元、中国33.6亿美元。所以,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机床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机械制造业中,大批大量生产时采用专用机床、组合机床、专用自动线等并配以相应的工装,这些设备的初期投资费用大、生产准备时间长,并且不适应产品的更新换代。单件小批生产时,由于产品多变而不宜采用专用机床,特别是在国防、航空、航天和深潜的部门,其零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几何形状也日趋复杂,且改型频繁,生产周期短,这就要求迅速适应不同零件的加工。书空机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自动化机床,它较好的解决了小批量、品种多变化、形状复杂和精度高的零件的自动化加工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机床数控技术正从普通数控向计算机数控发展。一个国家数控机床的拥有量(相对值),标志着这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化程度。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因其特有的加工方式及其加工范围广在数控机床中占有重大的比例,因此研究《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产品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竞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质量、高精、高效、自动化先进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欧、美、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展开激烈竞争,已形成一条无形战线,特别是随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上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中国加入WTO后,正式参与世界市场激烈竞争,今后如何加强机床工业实力、加速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实是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数控机床出现至今的50年,随科技、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

  例如:在19世纪初时是1mm级,到20世纪初时提高到了0.01mm级。而近30年来,普通机械加工的精度已从0.01mm提高到0.005mm级,精密加工的精度已从1um级提高到0.02um级,超精密加工的精度已从0~0.01um级进入纳米级。在表面粗糙度方面,日本用萤光碳素泡沫抛光剂和细微SiO2粉末抛光工作,成功获得了小于0.0005um的表面粗糙度。过去们只注意表面粗糙度、波度和纹理等表面特征,忽视了表面之下0.38mm范围内的内部效应,即次表面效应对零件可靠性的影响。这方面尚需深入研究,采取相应措施,方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中国於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在1958~1979年间为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对数控机床特点、发展条件缺乏认识,在人员素质差、基础薄弱、配套件不过关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终因表现欠佳,无法用於生产而停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盲目性大,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第二阶段从日、德、美、西班牙先后引进数控系统技术,从日、美、德、意、英、法、瑞士、匈、奥、韩国、台湾省共11国(地区)引进数控机床先进技术和合作、合资生产,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数控机床开始正式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向前发展。在20余年间,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训一批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人才;通过合作生产先进数控机床,使设计、制造、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利用国外先进元部件、数控系统配套,开始能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供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

  处於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日本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象日本“机电法”、“机信法”那样的指引;严重缺乏各方面专家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少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元部件和数控系统不配套;企业和专业间缺乏合作,基本上孤军作战,虽然厂多人众,但形成不了合力。

  4研究内容:

  1.按图纸要求制定真确的工艺方案

  2.选择合理的刀具和切削工艺参数

  3.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5、研究方法:

  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教材及新闻背景资料,包括机械制造的原理及方法,质量管理应用,数控机床现有技术水准,国际水平探讨方面的书籍,报刊。以了解可靠性的内容,质量管理的概况和数控机床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然后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现状及需求。接下来进行分析与设计。确定数据来源的真实准确。再进行系统设计由于现有设备所采用的是分析设计方法,因此可以首先对原有设备进行适当的测试与调试,然后使用快速原型方法来提高加工质量,等得到企业有效的反馈信息后再可以考虑用统计分析法和棕合法进行接下去的再分析,再设计

  6、进展按排:

  1、准备阶段(12月15日~12月30日)。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参考资料

  2、完成开题报告及论文大纲交老师批阅(1月1日~1月15日)

  3、依据论文大纲完成论文一稿交老师批阅(1月16日~3月10日)

  4、完成论文二稿交老师批阅(3月11日~4月10日)

  5、完成三稿(4月11日~4月30日)

  6、完成相关论文简介、答辩提纲,准备答辩阶段(5月1日~5月10日)

  7、毕业设计答辩阶段(5月中旬)

  7、主要参考资料:

  1、周昌治,杨忠鉴,赵之渊,陈广凌,机械制造工艺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第6次印刷。

  2、张丽华,马立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2版

  3、杨建明,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3次印刷

  4、吕天玉,宫波,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3次印刷

  5、高波,机械制造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次印刷

  6、黄鹤汀,王芙蓉,金属切削机床(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第10次印刷

  • 个人年终述职报告
  • 学雷锋实践活动总结
  • 执行力培训心得体会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