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让我们不再挨饿的人
文/九龙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走了。举国悲痛,互联网、朋友圈充满了对他老人家的怀念,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网民提议为英雄举行国葬,新华社建议下半旗为英雄致哀,国家和人民如何礼遇英雄都不为过。时代呼唤英雄,崇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了。而我们这代人还是赶上了食不果腹的未班车。我从出生到中学阶段基本处在饥饿状态,偶尔吃饱饭只有过年过节了。这是一段漫长而不堪回首的岁月……
我们和我们的后辈又是幸运的。这一切的改变原于两件大事,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二是以杂交水稻等优质种子的广泛种植,粮食亩产不断提高,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让我们吃饱肚子,让我们不再挨饿。
小时候,我父亲是我们生产队队长。他带领村民起早摸黑,艰苦劳作,稻谷亩产也只有一两百公斤,每户分得的口粮不足全家人半年基本吃饱的标准。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平时靠合理节约,大多时候是吃红薯、芋头、小米等杂粮度日,就连节日也是先吃些杂粮垫肚,再吃一些米饭,就算是最好的日子了。
我记得当年父辈们播种的稻谷种子,是在上一年收成的稻谷中,选一些质量好的留下,储存起来第二年播种用。我虽然不懂物种繁殖方式以及如何做到优胜劣汰,但是,本身低产稻谷的种子自留自用,近亲繁殖,产量是很难提高的。老乡们还是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
难怪整个世界都在担心,谁来养活中国。甚至有人评论说,如果中国人不种粮食,所有港口用来进口粮食都不够用。这真不是忋人忧天。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特别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用行动和智慧强力回应了世界的担忧,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我们虽然吃上饱饭了,但是,农村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不少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自然灾害频繁……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粮食问题应该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永恒课题。我们要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中,?2?8齐农村农业基础的短板,保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院士留给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而我认为,崇尚创新精神,尊重农民劳动,节约每一粒粮食,才是我们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感恩和怀念。
2021年春夏之交
(作者钟诚笔名九龙)
- 用我一执之念,换你三寸日光
- 风过无痕
- 勇敢走过生命和爱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