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班

  文/九龙

  我启蒙读书的地方叫耕读班,小时候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觉得有点像旧时的私塾学堂,现在的初小吧。

  故名思义,耕读班就是边干农活边教学读书,老师是,学生也是。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情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在未上学前大多已经开始干农活了,我就是这样的孩子。每天起早摸黑,放牛、捡牛粪、耙柴,做家务,成了家里的小劳力。

  人民公社时期,村里的一切都是集体所有,唯独把耕牛分到部分农户家供养。我每天把家里三头黄牛牵到青草长得最好的地方去放养,养得敦厚结实。

  有一天,刚放牛回来,母亲对我说,村里办了耕读班,你可以去读书,我高兴坏了。

  耕读班设在村旁一排社屋(生产队公用房)的头一间,其实是两间通透,无隔墙,中间用木制金字架支撑屋顶,约三十平方米。房屋用泥砖砌墙,石灰墙面有些剥落,凹凸不平。木行条瓦顶,三合土地板。看上去就知道,屋子有些年头了。前后两面墙装了一排深绿色的琉璃窗,窗子装很高,我们要爬上桌子才能向外观望。璃璃窗特别精致,很少见到,与土墙形成强烈反差。室内放着三四排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木桌子和长短不齐的木橙条,均为土灰色的。相邻几间都是牛栏屋,耕牛傍晚被牵回来过夜,翌日早晨又牵出去耕地或放养。吹北风的时候,教室能闻到浓浓的牛粪味。

  多年后我问父亲,当时为什么把耕读班和牛栏放在一起呢。父亲告诉我,其实耕读班教室就是羊栏改造的。村里困难,没钱建教室。原来村里除了养耕牛,也养了羊群。后来人民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就不能养羊了。

  耕读班只设一二年级,三年级以上要到三四公里远的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小学读书。两个年级共有十来个孩子,年龄相差几岁都有,一起混搭上课。只上半天课,半天劳动。课程只设语文和算术(数学)两门。

  耕读班只有两个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算术,是由生产队里最有文化的人担任。当时的语文老师是我堂姐,高中毕业,数学老师上过初中,当时已经算是高学历了。

  老师没有工资,学生不用交费。老师上课是按生产队成年劳动力出勤工时一样记工分。下午劳动与社员同工同酬。

  耕读班只有一间教室,门口有块空地,其他什么都没有。课间或没上课的时候,我们就把四张桌子凑到一起,中间线的两端各放半块红砖头,架上一根木棍,就成乒乓球台了。球拍也是我们自己用木板做成的,形状各异。打起比赛总是有模有样。这就是我们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了。当然,室外运动还有女孩跳绳,踢键子;男孩弹玻子,抽陀螺。

  耕读班的学习是愉快的。上课轻松自在,没有家庭作业,不用考试,不用补课,不怕输在起跑线。读书没有伤到快乐的童年。

  晚上耕读班教室常常被生产队(现在的自然村)用来召开社员大会。室内外很多人,男女老少,有的坐着有的站着。煤油灯光一闪一闪的像荧火虫。大人们吵吵嚷嚷的,小孩子转来转去凑热闹,没听大懂大人说些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是队长经常说的全体社员当前最大任务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将来一定要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伟大目标。

  耕读班老师晚上还要在我们的教室开展扫盲教育。就是教成年人识字和一些简单的算数。虽然我们只是一二年级,但是好像已经比那些叔叔婶婶们有文化了。

  当时大多数远离大队小学的生产队都办了耕读班。尽量让适龄儿童就近读书,减少文盲的代际传递。应该是小学教育配置的有效?2?8充,对增加适龄儿童入学率,起过重要作用。

  耕读班应该是在难苦年代农村教育的一项创举。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时期还能坚持,更是难能可贵。

  在耕读班读了两年之后,我也到大队小学读书了。从此离开了我的耕读班母校。

  后来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了不少学校。耕读班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是懵懵懂懂的开始,而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2021年9月1日

  (今天开学了!谨以此文纪念很久以前我们的开学日子。

  作者:钟诚笔名:九龙)

  • 《禅的行囊》:行走下的中国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