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现在随着电脑和电视的普及,娱乐方式的增多,人们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于过去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记得小时候,由于那时受条件限制,家中经济条件好的才有块收音机,农村的娱乐活动很少,孩子们的娱乐就是晚上和放学后互相串门和在街上玩游戏打闹。那个年代电影放的不是很勤,一个月平均看上一场电影就不错了,一般还是城里已放过的电影。得到放电影的确切消息后,过午放学后太阳还老高,不少孩子就拿着小板凳来占地方了,并顺便挖好小便的坑。记得当时一村放电影,周围村庄的不少人都来看。由于看电影的人太多,多数都带着椅子和板凳。村里一般安排民兵维持秩序,那时叫“打场子”。少数老人和孩子在银幕正面看不见,只好在银幕背面看。也算没有办法的办法。那时放电影一般是挨个村放。在本村看完以后,以后几天还要跟着到邻村去看,尽管多数是放相同的电影,但我们一点也不厌烦。记得“闪闪的红星”、“杜鹃山”等电影,我都连续看过五六遍。记得那时一晚上一般放两块电影,在正式电影放映之前一般先放几块新闻和科技方面的“加演片”,待到两块电影放完之后,一般都要在午夜十二点左右;到邻村看完电影再回到家,有时已到一点左右,就是这样也能坚持几天,能连看几个晚上。可见那时人们精神食粮的缺乏和精神生活的饥渴。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八二年夏天放映的电影“少林寺”,更是大大得火了一把,那时我正在泰安实习,我和同学步行十几里地去泰安城看的电影。来回三十几里路,一点也不觉得累。我的一个同学连续几天看了八遍“少林寺,才算过了瘾。

  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条件的改善,看电影越来越方便了。特别是电视、电脑的普及更是对电影造成了很大冲击。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电视上收看各种精彩的电影。可见社会确实是进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大大提高了。过去看电影的情形成了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老照片”

  (杜新一)

  • 母亲的白发
  • 呼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