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明天

  在国家公祭日丧钟长鸣之时,低头回首百年之前,侵略的铁蹄不止,无情的炮火不歇;抬头放眼当下时代,我们拥有着和平与安定,正举步迈向民族复兴。时间的轴轮不停,旧日的荣辱悲欢化为砂砾流逝于莽莽时代洪流中。

  有人说,以古为鉴方可知兴替,百年来的耻辱与苦难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上方,选择铭记历史的教训,是一种先辈意志的秉承,是一种吾辈自强的决心;亦有人说,华夏早已今非昔比,苦痛不应再是藏匿于我们心间的梦魇,仇恨也只会滋生愈多的罪恶,选择放下历史的包袱,是一种走出阴霾的释怀,是一种朝阳东升的自信。

  笔者认为,应当铭记历史。历史也曾是当下,当下亦终归是历史。铭记历史教训,把握当下发展,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们为何要铭记历史?

  历史为何物?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与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史的传统,历朝历代均设立史官,也有着大量史书供我们查阅,无论是正统正史,还是稗官野史,其质量与数量在世界上都可谓绝无仅有。文学作品中,史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以《史记》、《资治通鉴》为代表的正统史书,《六国论》、《过秦论》为代表的谏书,《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为代表的小说,都或多或少有着历史的影子。

  铭记历史使我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它印刻在骨中,流淌在血液里,跳动在心脏中。翻开史书,读到国力强盛,八方朝觐时候,我们欢呼雀跃,欣喜自豪;看到国命衰微,列强来犯,你我潸然泪下,悲愤交加。放下历史,国家积攒千年的宝贵财富被弃之不用,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构建的大厦失去支撑的椽柱也将轰然倒塌。历史是国家的根,斩断这与时空相连的根基,国家的巨木何以在时代的风雨中屹立不倒?

  铭记历史,是对前人最好的祭奠,是对烈士最高的敬重。我们没有亲历过那段黑暗的时代,但透过历史的倾诉,我们仍被那沉重的殷红浸没得透不过气。那些前仆后继以死相搏的战士,那些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平民,那些被烧杀抢掠变成圆柱的冤魂......我们回望那惨绝人寰的悲景,倾听那撕心裂肺的悲鸣,在和平安详的年代更显得令人毛骨悚然。那些尚存的幸存者仍因梦魇缠身而难以入睡,牺牲者的子女回忆起地狱之景仍无法释怀——我们有何资格忘记这段血泪史,站在所谓“铭记历史是一种仇恨”的道德制高点而大肆宣扬“放下历史的的包袱”?有人所主张的主张的“放下历史的包袱”,其实是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打着放下历史忘却仇恨的旗号,大肆否定中华民族抗争的血泪史,污蔑烈士英雄。纵使国家今非昔比已然强盛屹立于世,历史的声响仍应回响于心。历史的诉说不应因“放下仇恨”的理由而湮灭无声。

  铭记历史,是为了凝聚和平力量。历史真相不容篡改,也永远无法被篡改。一切矫饰和谎言都掩盖不了人民用血泪书写的历史事实。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深刻的伤痛记忆,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这场惨无人道的历史悲剧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提醒全世界人们不忘却杀戮的暴行,不忘却历史的教训。捷克总统泽曼曾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会议也通过了“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决定.....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加入到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谴责反人类暴行,维护历史正义,为共创和平、安全、繁荣的世界做出努力。我们铭记历史,正是要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汇聚起和平与正义的力量。

  放下历史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铭记则容易成为仇恨滋生的温室,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

  历史的伤痛往往带有着民族的痛苦与仇恨,但传递下去的更多的应是警示与激励。历史需要铭记,但仇恨不应延续。仇恨是对于历史的悲愤之情,以此为诫才是铭记历史的根本目的。我们感受着那刻骨铭心的痛,怀着伤口奋力奔向未来。恰如慰安妇李秀英所言,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我们时常撕开和平的表象,回忆着那段惨痛的历史——这不是止步不前悲悲切切的自伤之情,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而展望未来的自信。

  在国家公祭日纪念死难者之际,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唯有铭记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以自立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人民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

  历史之言,不应湮于无声。铭记悲剧,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纪念伤痛,是为了让伤痛不再发生。铭记历史,为了更好的明天。

  

  • 清明
  • 我与柒小汪的七个约定
  • 人生不长宜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