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歲月匆匆的腳步聲中,來了,又過去,留下一年又一年的記憶。
一、 臘八蒜
在我們這裏,進入“臘八”,就進入了年的節奏,一切都變得忙碌起來、熱鬧起來。
“臘七臘八,凍死倆三”,是形容這幾天是全年最爲寒冷的日子。可是,現在已經是臘月初八了,天氣依然那麽溫暖,像是進入了三月小陽春。一早上,陽光就那麽清澈、明亮,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絲毫感覺不到“臘七臘八”的威力。
早市上,人頭攢動,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了。
按照我們這裏的習俗,今天是腌“臘八蒜”的日子。一大早,我就草草吃了一口飯,到早市上去,尋找專門用來腌制“臘八蒜”的“紫皮蒜”。賣蒜的人很多,買蒜的人更多,很多人都像我一樣,現用現買。商品的極大豐富,已經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可是,在人群中擠來擠去,從市場的東邊到西邊,從南走到北,來回尋找了幾圈,隻見到一份賣“紫皮蒜”的,其他的,都是賣普通的蒜。隻好來到“紫皮蒜”的攤位前,問問價格,很貴,想砍一砍價。那賣蒜的女人,笑着,就是不松口。賣蒜的比我們買蒜的清楚,整個市場隻有她一家賣“紫皮蒜”,想要腌制正宗的“臘八蒜”你沒有選擇。她不着急,悠閑地看着我們東竄西竄,她不擔心她的蒜賣不出去。
有人過來,問問價,走了。有的人,又回來,接着砍價。賣蒜的女人不急不惱,笑吟吟的,隻是搖頭。又有人回來了,不再問價,蹲在地上,拿過塑料袋,開始挑揀起來。剛剛還在砍價的,見了,急忙拿起塑料袋,擠進人堆裏。我也不敢怠慢,蹲下身子,急急忙忙挑起來。不一會兒,賣蒜的攤位前擠滿了人。賣蒜的女人臉上像開了一朵花,瞧着面前攤位擠滿了買蒜的人,一邊忙着過秤,收錢。
腌制臘八蒜,對蒜的要求很高,隻有當地出産的紫皮蒜才可用,一般市面上賣的蒜是不能用的,否則,就會腌不綠,不脆,甚至會發黃,無法保存到來年的正月。剛剛還滿滿幾麻絲袋子的蒜,一會兒的功夫,就被搶購一空了,買蒜的人漸漸散去,留下了一地蒜皮。賣蒜的女人心滿意足地收拾着,把幾個空了的袋子捆起來,放在電動車上,把鼓鼓囊囊的錢包小心收好,望着依舊熙熙攘攘的早市,臉上還是那樣的笑容。
她可以早早回家了。她是一個精明的商販,好像算準了今年紫皮蒜緊俏,把儲存了一個冬天的蒜,用一個早晨就賣出去了,并且賣出了一個好價錢。不知道明年她還會不會再來。今天的紫皮蒜賣出了一個好價錢,如果到了明天,就會不值錢了。一個冬天的希望,就會落空。商機與風險總是并存的啊。
這是當地一個很悠久的習俗,在臘八這一天裏腌制“臘八蒜”,從除夕開始,一直吃到正月。這裏邊究竟有什麽說法,不知道。但在過年的餐桌上,這的确是一道可口開胃的菜肴。說是菜肴其實還是不太準确,應該是一種小菜。無論怎樣,在我們這裏過年的餐桌上,還真少不了這“臘八蒜”。臘八這一天,不腌制“臘八蒜”的人家,還真不多見。所以,當地出産的“紫皮蒜”幾乎就成了“臘八蒜”的專用産品,每年臘八這一天,都能賣一個好價錢。
提着一小塑料袋蒜往回走,心裏總感覺有些不自在。花了幾十元錢,買了這麽一點點蒜,有些不值啊。可是,過年必備的臘八蒜,總不能因爲價格貴,就不準備了吧,幸好每年隻有這麽一次,就當一次“冤大頭”吧。
二、 貼春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到辭舊迎新之際,家家戶戶總要把那新桃換了舊符。這是過年最爲顯著的标志,想必地不分南北,家不分貧富,凡中華子孫,總是要貼春聯的。
紅紅的春聯貼上門邊,紅紅的挂錢飄在門楣。紅紅的燈籠挂上門口,紅紅火火的年味就出來了。
貼春聯是中華民族慶賀新春獨有的形式,其曆史悠久,内涵豐富。在我們這裏,如果有誰家裏在過年的時候不貼春聯,那肯定是家中發生了重大的變故,一位重要的直系親屬過世了。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親人過世的當年,是不貼春聯的,以示悼念之意。第二年,如果想貼春聯,也要貼一種用藍色紙張書寫的,内容可以不限,直到親人離世三周年後,才可以恢複正常。由此可見,貼春聯,不但包含着喜慶,辟邪納福等等含義,其中也反映了中華民族講究孝道的傳統。
早些年間,春聯都是人們親自書寫的,書寫春聯,也成了增進交流,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那時,每年臘月裏,幾乎是我最爲忙碌的一段日子。一進入臘月,就早早爲親戚朋友準備春聯,然後就有鄰居,單位的同事,拿着紅紙來求春聯,有的時候,打一個電話,就是一個約定,一定會把人家的春聯準備好,等待人家來取。無論多麽忙,答應人家的春聯一定是要準時完成的。因爲一年一度的春聯是必須貼的,無緣無故不貼春聯,是有忌諱的。
在那一段時間裏,我成了家裏最忙碌的人,一個人占據了一個房間,桌子上,床上,地下都是剛剛寫好了的各種春聯。有時候家裏人雖然頗有微詞,但一年裏隻有這麽一次,又是爲人家增光添彩的事,也就隻是說說而已。
家裏存放的春聯被陸陸續續取走,也到了年底了,陣陣的鞭炮聲,已經将年的氣氛烘托得濃濃的。
貼春聯,貼的不僅僅是一種喜慶,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
春聯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春聯與書法成就了一種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是春聯最美,最爲恰當的表現形式;春聯,是書法最爲普通,最爲集中的載體。春聯使書法得到了一個最爲盛大,最爲集中的展示機會;而書法又使得春聯上升到了一個藝術的高度,不但有了一個實用功能,也具有了一種欣賞的價值。
除夕前夕,家家戶戶的大門小門都會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個院子,一條街道,一個村落,一座城,大江南北,長城内外,家家戶戶都貼上紅紅的春聯,那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啊,那不就是一場盛大的書法展覽嗎?試問,除了此時此刻,除了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世界上還有哪裏會有這樣的壯舉呢?
行草篆隸楷,各種各樣的書法形式,或遒勁有力,或奔放豪邁,或妩媚多姿,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在一幅幅春聯上盡情揮灑,展現書法的獨特魅力。一幅幅春聯,方寸之間,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祝福與祈盼,也顯示出春聯獨有的文化底蘊。
無論是深宅大院,巍峨的門樓,還是茅屋草舍,柴門敝壘,将那紅紅的春聯貼出來,就春色融融蓬荜生輝了。
春聯,是生活的,也是藝術的、文化的。
相傳,當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有一個關于寫春聯的故事。春節臨近,他把剛剛寫好的春聯貼出去,轉眼間就被别人揭走了,再寫,貼出去,又被人家揭走,一連幾次都是如此。無奈之下,他隻好又寫了一幅春聯,上聯寫到“福無雙至”,下聯寫到“禍不單行”貼出去,再沒有人揭了。到了除夕的早上,他又提筆在上下聯各填寫幾個字,上聯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下聯是“禍不單行昨日行”。他的春聯才得以保存。
這個故事确實可否,無從考證。但可以說明春聯的源遠流長,說明人們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程度,更加充分說明春聯書寫内容的豐富與靈活。春聯,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也蘊含了很深厚的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
社會的發展總是伴随着種種的遺憾與陣痛,有新的事物誕生了,就會有舊有的事物逐漸消失,或者被改造,被曲解。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年的習俗被沿襲,也不斷被改變。貼春聯的習俗雖然依舊,但内容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春聯,承載的已經不是那種精湛的書法藝術,已經不是豐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如今,春節來臨,依然會看見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紅紅的春聯貼在門楣。可是,卻很少見到由人親筆書寫的春聯了,取而代之的是機器的印刷品。神采飛揚的書法藝術變成了呆闆粗俗的漢字印刷,豐富多彩的書寫内容變得單調而乏味,蘊含着悠久文化傳統的春聯,變成了一種應景的道具,失去了藝術魅力,失去了觀賞的價值。再也不會有像王羲之那樣關于春聯的故事了。在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對我們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春聯的魂,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丢失了。
三,守歲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夜之間,人就老去了一歲,變化的,不僅僅是人的年齡,還有人的心理。在每年的辭舊迎新之際,在那個除夕的夜晚,“守歲”,就顯得很重要,很有意蘊了。
無論人在天涯海角,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雪花飄了,鞭炮響起來,紅紅的春聯貼上門楣,那些吉祥的挂錢随風飄揚,遊子的目光都指向了家的方向。心兒被思念呼喚着,平時堅硬如鐵的心,被越來越強烈的鄉情融化,在返鄉的路上,有千萬雙腳步在移動,一個意念越來越清晰——回家,在除夕的夜晚,全家人守候在一起,守護一份最溫馨的親情。
“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守歲這一習俗,應該有些曆史了,在歲月的進程中,被被賦予了濃濃的親情,濃濃的相思,當然,還應該有辭舊迎新的不舍與祈盼。
很小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有年邁的奶奶,幾個叔叔大爺,自然就會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大大小小幾十口子人。過年的時候,奶奶就是一塊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子孫。而平日裏奔波在外的子孫,就像候鳥一樣,準時啓程,向着家的方向,飛翔。
濃濃的年味被渲染到了極緻,震耳欲聾的鞭炮響起來,午夜的鍾聲敲響了,歲月更替的時刻來臨了,熱騰騰的餃子端到桌上。衆多的兒女環繞在奶奶身畔,像是衆星捧月。老奶奶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蕩漾着幸福的笑意,深深的祝福與濃濃的愛意将年邁的奶奶包裹。這是“守歲”的真正含義,是“守歲”這一習俗得以流傳至今的理由。
守歲,守護的是延續不斷血脈親情,守護的是一份真摯的祝福與祈盼。
現在,奶奶早已經離我們而去,父母親、叔叔大爺也已經過世很多年。一個大家庭分散成了幾個小家庭,除夕之夜,再也無法聚集在一起,過年那種熱烈的氣氛淡了許多。但是,“守歲”的習俗仍然延續着。無論大家小家,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守候在一起,辭舊迎新,守護着一份濃濃的親情。
小孫女今年滿五周歲了,聰明乖巧,非常招人喜愛。她不懂得“守歲”的含義,但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她就高興極了。“春晚”剛剛開始,她就催促大人們包餃子,她把提前準備好的幾枚硬币拿出來,攥在手裏,一枚一枚地看着大人們将硬币包進餃子裏,就在屋子裏唱啊、跳啊,等待煮餃子。樓外有人開始放鞭炮了,她一邊趴在窗子看,一邊招呼她爸爸趕緊去放鞭炮,催着媽媽煮餃子。
餃子端上桌,她趕緊坐在桌前,拿起筷子,吃起來。她一改平時不願意吃飯的毛病,吃了一個就趕緊吃下一個。她知道,多吃,才能吃出餃子裏的硬币,吃了硬币,才有福氣。說來也是巧,在除夕之夜,一共包了六枚硬币,她一個人就吃出三枚。她很得意,全家人也都給她鼓掌。
窗外的爆竹聲已經響成了一片,電視上的節目變成了啞劇表演,小孫女挨個給大人拜年,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給了她紅包。她也有了睡意,就揉着眼睛,回屋睡覺了。而大人們的内心,卻有了幾分肅穆。又是一年過去了,在不知不覺間又老了一歲。青年變得成熟,老年兩鬓又添了許多白發,歲月如梭催人老啊,惟願未來的日子,一切如意。
守歲,守住歲月。
守住歲月,就是守住了我們真真切切的日子,守住了,我們珍貴的生命。
過年,過了一年又一年。在一年一年的輪回中,我們就老了。那些記憶,溫暖着,深刻着,伴随着我們歲月的腳步。
2014-2-17
--------我謹保證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發表于中财論壇。并保證,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發表之情形,否則本人願承擔一切法律責任。謹授權浙江中财招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權負責本作品的發表和轉載等相關事宜,未經浙江中财招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授權,其他媒體一律不得轉載。
[ 本帖最後由 何足道哉 于 2014-2-23 07:50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