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下午,搖了十分鍾輪椅到廣場附近的青少年宮院子裏,找片樹蔭,打開一本擱置大半月的書,拿起一支筆,回憶一下四月的最後一個周末。
上周末原定計劃是我們書社辦一期交流會,但Eric轉發給我一個鏈接——WeMedia微信實戰訓練營(重慶站),我立即動心報了名,星期六下午挎着背包、坐輛順風車,直奔重慶而去。
汽車飛馳在大雨滂沱的崇山峻嶺間的高速路上,我跟雲南之行結識的網友聊着QQ打發過了三小時,我們說“要趁年輕多折騰”。西西姐和她爸爸來接我。西西姐在我心中一直是自強幹練的女神,和她共度的這一夜,讓我認識到她在家和你我一樣是父母羽翼呵護下的凡間女孩。
但我已經不适應呆在安樂窩了,尤其不忍繼續叨擾叔叔阿姨,到下午我說要去青助會辦公室跟朋友會合,告别了西西姐家。叔叔一直把我送上出租車。我忽然轉念想一個人安靜地逛逛三峽博物館,就讓司機大姐把我放在博物館前的廣場上。感謝“生命之歌”十天雲南行的磨砺,我向廣場巡邏武警問路,找到了博物館的無障礙坡道,上坡道時又遇那隊武警,一個小戰士一口氣推我到大門口。我乘電梯上上下下,轉完了四樓的瓷器廳、李初梨捐獻文物廳、三樓的西南民俗廳、曆代錢币廳,圓滿了兩年前來此未能參觀全館的遺憾。五點鍾,閉館音樂一遍遍催促,我去了一趟無障礙衛生間,途經兩年前跟大隊人馬參觀過的底樓展廳,不禁感歎當時的我還片刻離不開殘聯派的陪護阿姨,而從那個起點,我的自由之旅竟是越走越遠。
出館,一胖一瘦兩位東北遊客幫助推我下了那條長而陡的坡道。然後我跟朋友們會合,吃了晚飯,開車匆匆趕往重慶新天地小劇場。這實乃我平生頭一回參加劇場講座,我坐在第一排角落,吹着門口湧入的涼嗖嗖的夜風,仰頭聆聽舞台上的青龍老賊、布丁酒店等新媒體人的演講分享。講座時而妙趣橫生,教我領悟到怎樣把微信公衆号做成有個性、有溫度、有真心朋友的産品;講座時而冗長催眠,觀衆不得不用掌聲把演講者“請”下台。
因爲約好要見飛飛姐吃夜宵,我們不到十點鍾就撤出。依然靠朋友們擡我走過一段又一段梯坎,依然開車全城轉悠尋路。夜宵選在西南醫院附近的烤魚店,一見西南醫院我心裏五味雜陳——上次到這地方是爸媽陪我來做手術的22年之前。店裏鄰桌充分展現了重慶人大喉嚨的特色,高分貝噪聲卻并未影響我、Eric、飛飛、小全、燕子、和另一個妹子的相聚熱情。我們暢所欲言,講述原本計劃很好的這一天行程的種種意外遭遇,我欣慰在這陌生的都市我們還能夠有敞開心扉的友人!淩晨出店,下起雨來,燕子妹妹推着我輪椅在雨中奔跑,用她身體爲我遮雨,小全開車一個個分送我們。我和Eric交流說,雖然我倆上重慶是專程爲那堂微信講座而來,收獲卻遠在講座之外了。
我在青助會辦公室睡一夜,第二天中午在蒙蒙雨中乘長途車回家。下車時又發生一樁“意外”:我翻遍口袋湊不夠車費,緊急向隔壁小賣部借了30元,一算仍然差10元,司機擺擺手免了我10元。每次出行,對于我都是新曆練。
“小妹妹,大門關了,你走的時候告訴我一聲,我給你開門啊。”青少年宮一位大哥的喊聲讓把從文字中擡起頭,我才注意到日已黃昏。當初我進來還擔心回去怎麽搖得上坡呢;這位大哥不僅幫我開門,還順路推我過了最難走的那段坡。我向他揮揮手告别,在晚風中走向回家的路。
獨來獨往,是我習慣的節奏。雨霧晴空,走過愛過足慰平生。
[ 本帖最後由 蘇相宜 于 2014-5-2 22:2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