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了,奶奶坐在火炕上,開始了她的守歲。   奶奶的守歲與普通人的守歲是不同的,從春節這天開始到初一的早上,她就坐在火炕上,不吃不喝,也不下地走動,靜靜地坐在那裏。看着别人進進出出,聽着窗外爆竹聲聲,似乎對她都失去了吸引力。她就坐在那裏,像一個坐禅的高僧。   奶奶是在八十八歲那年去世的。在這期間,以這樣的方式守歲,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多少年,誰也不知道。爲什麽以這樣的方式守歲,家裏的長輩,還能說出一個大概的緣由。   奶奶的大半生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一生坎坎坷坷,經曆了許多的生生死死,遭受了無數的磨難,卻養成了她的菩薩心腸。爺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留下了一大家子人給奶奶。那時,幾個孩子中,我的父親最大,也還沒有成年,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子衣食無着,奶奶一下子蒼老了。真的是禍不單行,那一年大旱,方圓幾十裏顆粒無收,全村人大部分都出去逃荒。看着不遮風雨的茅草房,把瓶瓶罐罐都倒了一個底朝天,煮了幾碗稀湯,讓孩子們喝下,奶奶咬咬牙,帶着幾個孩子,走在了逃荒的路上。   逃荒的路,就是一條生死路,走出去,還能不能回來,什麽時候回來,誰也說不準。   拉扯着幾個面黃肌瘦的孩子,孤兒寡母,舉目所見到處都是乞讨的人,即便有人可憐,也沒有食物可以接濟啊,在那樣流浪乞讨的日子裏,那種凄凄慘慘戚戚的光景,石頭人見了,也會落淚的。日夜煎熬,奶奶終于扛不住了,病倒在逃荒的路上。幾個張皇失措的孩子,圍在奶奶身邊,哭成一團。荒山秃嶺,沒有遮風避雨的地方;餓殍遍野,一個奄奄一息的人,隻能等死。奶奶看着眼前幾個瘦弱不堪的孩子,蠟黃的臉上現出極度痛苦的神色,失神的眼裏,噙滿了淚水。   幾個當家的長輩,見到這種情形,就和父親商量,總不能眼瞅着人就這樣等死,研一點“大煙”,用水沖下,或許能夠救命。那個時候,生病長災沒有什麽藥品,人們習慣于用當地人稱作“大煙”的來治療。“大煙”可以治療一些常見病,或者疑難雜症,有時候,無藥可醫,可以拿來救命。可以吸食,吸食久了,會上瘾;過量,會要人命。在當地,有大煙瘾的人很多,一旦染上煙瘾,終究會要命的。“大煙”能救命,也會要人命。在那樣的情形下,父親哪還有什麽主意啊,聽天由命吧。逃荒的人,一條命,如同草芥。生與死,隻能碰運氣了。   誰知奄奄一息的奶奶竟然起死回生,硬生生從死神的手裏掙一條命回來。後來,過了很多年,父親給我們說起當年的往事,感慨地說:“奶奶是不敢死,是放不下這幾個孤苦伶仃的孩子啊。”   從此,奶奶就開始在春節這一天守歲,采取一種近乎“絕食”的方式守歲。這種不吃不喝類似于道家“辟谷”的方式,是爲了“還願”償還上天的再造之恩。在奶奶看來,老天能讓她從閻王殿重新活回來,是菩薩顯靈,是讓她帶好幾個孩子,把他們撫養成人。她發誓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愛人,與人爲善。她的生命已經不屬于自己了,她的生命是用來做善事的。   每一年新舊交替的時候,她就不吃不喝,以提醒自己,來警醒自己,樂善好施,終其一生。在她以後的幾十年的歲月裏,她時時不忘自己許下的諾言,盡自己所能去還願。雖然她一生都在清貧中度過,可是,她卻以微薄力量行善,用自己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待别人。在她後來的生命裏,無論什麽樣的苦難她都咬着牙承受,無論什麽樣的委屈她都默默埋在心裏,她無怨無悔,不争不搶,不欺不瞞,不嗔,不妒。   八十八歲那年的“臘八”那一天,奶奶走了。兒女、親戚朋友、熟悉和不熟悉的鄉親們,都前來爲她送行。“臘七臘八,凍死倆三。”在北方,這一天是一年裏最爲寒冷的一天。可是,那一天卻出奇的溫暖,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牆根下的積雪都融化了。人們集聚在大門外寬敞的地方,感歎着奶奶一生的艱難,一生的善良。一個善良的人走了,連老天都爲之感動,發了慈悲之心,用超乎尋常的溫暖,送善良的奶奶走向另一個世界。   奶奶走了,全家人一下子丢了魂,守在奶奶生前居住的屋子裏,不知道應該做什麽。父親輕輕擦拭奶奶的遺像,對着屋子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群人說:“奶奶一生清貧,樂善好施,沒有給我們後輩留下什麽遺産,但是,她用她一生的言行,爲我們留下了最爲寶貴的精神遺産。那就是堅韌、節儉、與人爲善。”   是啊,奶奶,一個裹着小腳的老人,在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裏,用柔弱的肩頭挑起了一家五六口的擔子,該是多麽艱難啊。一個弱小的女人支撐起一個貧窮的家庭,這個人一定有着極其堅韌的性格;一生從未過上富裕的生活,卻讓幾個孩子體面地長大成人,這個人一定是節儉有道,持家有方;她饑寒度日,貧窮一生,卻從不吝啬對别人的愛。她愛人,愛一切有生命的生靈。對一隻嗷嗷待斃的麻雀,她都視爲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讓它轉危爲安,回到自己母親身邊。她的愛是真誠的,是一種不加任何修飾的,不帶任何功利的愛。她的善良感動了所有認識和不認識她的人,也感動了上蒼,所以,他離開的那一天,陽光才那麽溫暖。   她是帶着人間的溫暖離開的,也把這溫暖永遠留在了人間。   父親把奶奶的善良、堅韌、節儉以家風的方式接受過來,并且一生一世地堅守着。   他十七歲參軍,經曆了生生死死,算得上一個建國的功臣。可是,他從未因此而向國家提出過任何的要求。從部隊回到地方,留在城市裏工作,他不挑不揀,進入了糧食部門。當時,他完全可以到更好的部門工作,可是他什麽都沒有說,馬上就去報到,一幹就是一輩子。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政府号召城市裏的人都農村去,以減輕政府的壓力。他二話沒說,就将我們母子幾人送回了他的老家,一個非常偏僻的山區農村。那個時候,許多人以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城裏,有的人甚至借機會從農村搬進城裏。父親對這一切不屑一顧,他秉承了奶奶的遺訓,心存善念,不嗔,不争。   見到我們一家人從城裏回到農村,看見我們幾個孩子極度不适應那種近似于原始的生活,親戚和村裏人都埋怨我父親迂腐與老實。人家都從泥窩挪到金窩,哪有從金窩挪到泥窩的呢?國家有困難,也不差你一個,就你心實。父親不爲所動。在他看來,人不能光爲自己活着,心存善念,人才是一個人,才能夠頂天立地。   最終,我們在那個小山村,一住就是十幾年,也算經曆了種種人生磨難。   幾十年過去了,我的父母都早已經不在了。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已經步入老年行列,有了自己的兒孫。我們幾個家庭都保存着一個小本子,那是父親留給我們的,裏面隻有幾行字:堅韌、節儉、與人爲善。父親說,那是奶奶留下的,他要留給我們。我想,我也會留給我的兒孫們。   堅韌、節儉、心存善念。沒有人說這是家訓,也沒有人說這是我們的家風。這隻是貧窮了一輩子,善良了一輩子的奶奶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産。我們的家族,将世世代代秉承着這一信念,做人、做事,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這是一個不識字的奶奶,裹着小腳的奶奶留給我們的遺産。     --------我謹保證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發表于中财論壇。并保證,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發表之情形,否則本人願承擔一切法律責任。謹授權浙江中财招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權負責本作品的發表和轉載等相關事宜,未經浙江中财招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授權,其他媒體一律不得轉載。    [ 本帖最後由 何足道哉 于 2014-5-11 09:1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