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楊樹、櫻花和麥田,在車窗外編織着流動的風景。追随春四月輕盈的腳步,我們穿行于茫茫綠野間。溫厚的風湧進車窗,我似乎捕捉到麥苗拔節的聲音。   一路前行,放眼遠眺,一望無際的麥田湧動着生命的春潮,那青幽幽的麥苗與身邊的野花低語,與地頭的楊柳對望,與盤旋的燕子呢喃,與和煦的春風共舞。我舉起相機抓拍的瞬間,它們齊刷刷地踮起腳跟,聳直腰身,對我擠鼻子弄眼,捂着嘴咯咯地偷笑。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春風又綠汶河兩岸,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造就了流域内深厚肥沃的土壤。據《辭海》載:“汶陽,古地名。春秋魯地。今在泰安西南一帶。因在汶水之北故名。”随着時代演化,汶陽田所指範圍也在變化,追随汶河流蹤而去,今日之岱嶽區、肥城、甯陽都覆蓋着她深厚肥沃的棕褐色土壤。   “自古文明膏腴地、齊魯必争汶陽田”,一句話撩開了春秋時期的曆史面紗。一團團狼煙升騰,彌漫在汶陽田這塊遼闊的沃土,齊魯兩國爲這片“文明”、“膏腴”之地大動幹戈。春秋時期,汶陽田屬于魯國,齊國豔羨這富饒的土地而發兵争奪。《春秋•成公二年(前589年)》:“取汶陽田”,六月十七日“及齊侯戰于鞍,齊師敗績”。《左傳•成二年》:“秋七月,晉師之齊國佐盟于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公羊傳》記曰:“莊公登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仲曰:‘君将何求?’曰:‘願請汶陽之田!’桓公許之。”百餘年間,汶陽田反複易主,其在古代農耕時代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曆史風流雲散,諸侯稱雄鏖戰擴張疆土的故事,早已在史書中沉睡,隻爲後人留下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今的汶陽田地繞物豐,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泰安人。   當我站在甯陽鶴山鄉的臯山俯瞰,山下綠野蒼茫,淡霧籠罩中,油綠的麥田與紅褐的土色交織成巨型地毯,村莊、樹木點綴其間,道路暢通無阻蜿蜒穿行,構成天地間純美的田園風光立體畫卷。那一刻,你才對這片沃土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汶河浩蕩西流去,一馬平川沃野州。汶陽田糧食豐産,逐年攀升。幾千年奔流不息的大汶河,流淌着大汶口文化的命脈,彙聚兩岸文化,傳承文明精髓,也刷新着汶陽田發展的曆史。   二   車子駛入甯陽鶴山鄉 ,盤踞在我腦中的謎團漸漸揭開。此“鶴”與美麗優雅的禽羽之鶴無關,而因其境内形似松鶴的鶴山而得名。鶴山鄉境内滔滔奔流的大汶河與星羅棋布的山峰,賦予了她神秘的色彩和靈氣。那“峰巒秀舉,勢如飛鶴”的“鶴山”、長命不老的“龜山”、翠柏密布的“臯山”、連綿不斷的山峰組成的“卧龍山”,是鶴山鄉堅挺的脊骨;大汶口文化以及諸多曆史文化遺産,構築起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漫步顔林之内,撫摸參天的古樹,感受聖人的風骨和氣節:“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遷怒,不貳過”。“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顔回十四歲即拜孔子爲師,一生清貧,無官,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其稱贊最多。顔回雖無傳世之作,僅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但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一緻。顔回勤奮好學、安貧樂道、和藹親切、認真對待錯誤的精神品質深得後人傳承發揚。自漢代起,顔回被列爲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顔回配享。此後曆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爲“先師”,唐玄宗尊之爲“兖公”,宋真宗加封爲“兖國公”,元文宗又尊爲“兖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   甯陽臯山南側的顔林之西,臯泗村既是顔氏家族又一處繁衍生息地。自顔回五十二代孫至今已經發展到近千戶,五千多人,成爲泗臯村一大旺族。安居于此的顔回後裔,比及一生清貧的顔回自然是另一番天地人間。他們俯首農桑,勵志勤學,傳承發揚先人的精神品質。   此處顔林爲顔回52代孫顔仙、顔俊、顔和三支移居泗臯後顔氏子孫的墓茔之集中處。林中樹木翁蓊郁郁,古樹蒼勁挺入碧空,四類珍貴樹種尤爲彰顯聖人之尊。鳳柏、楷樹、鐵樹、紅錢榆,皆原系皇宮園林珍貴樹種,因顔氏子孫中多博學之人,又爲“聖人”之遺脈,故得曆代皇帝崇尚儒學的恩賜。   “麗日雲山景幾何,古林奇樹舞婆娑。松幹虬影巍然立,碧葉龍槐幻化多。枝若鐵青見傲骨,貌同蓬傘笑彌陀。均知人世有師範,誰道林中存楷模?”楷樹,《康熙字典》雲:“楷樹生于孔子冢”。相傳孔子去世,子貢聞噩耗而悲痛欲絕,急趨奔喪。孔子奉安時,子貢稽颡泣血,一條哀杖竟不能支撐其軀體,随雙手各執一枝,匍伏行至墓地。孔子棺椁入土,子貢仍拄哀杖痛苦不已,竟不知兩哀杖在孔子墓前已入土尺餘。爲報師恩,子貢結廬守墓六載。兩株哀杖也生根發芽,長成亭亭玉樹。其葉似柳非柳,似槐非槐。子貢感念恩師的高風亮節,博學善教,随把這樹稱爲楷樹,從此留下“植楷入墓”的千古美談。顔林中的楷樹樹齡都在幾百年之上,最高達七百年以上。楷樹老幹蒼虬,淩雲擎空,俯視着這片土地上的顔氏子孫後代耕作生息。   顔林所葬顔氏子孫皆爲忠孝之輩,不忠不孝者,林内神靈拒不接納。故臯泗村有“甯進顔家林,不入自家墳”的民謠。   三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行走在汶陽田間,被鄉村四月的暖風包繞,被萬物蓬勃的生機感染。環視茫茫綠野,一片整齊漂亮的公寓樓尤爲顯眼,那正是鶴山鄉七大社區中容納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臯山社區。社區環境幽雅、配套設施齊備、服務體系健全,居民們安逸舒适的小日子讓城裏人都心生羨慕。及至走進鶴山鄉社區的教育中心,我又一次被震撼。   這是一個集社區、成人、職業和遠程教育、黨校、人口學校、綜合文化站、少年宮等功能于一體的教育中心,爲社區的技能培訓、文化活動和傳播廣開門路;以服務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爲己任,開拓農村新式教育模式。   走進建設中的社區教育中心逐一浏覽,感受它積極奮進的脈搏。那些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教室,數字化學習中心、圖書閱覽室、音體美活動室,演播廳、學術報告廳,服裝、電工、焊工等手工操作室,正敞開心扉迎接學子們的到來。他們也許是滿手老繭的泥瓦匠,也許是滿面滄桑的駝背老人,也許是奔波異鄉的打工者,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社會地位的尊卑歧視,隻要走進這共同的學習空間,便開啓了求知求技的新航程。   我輕輕撫摸着閱覽室内潔淨的桌椅,想象那一雙雙專注閱讀的眼睛;我站在舞蹈室巨大的練功鏡前,一個個輕靈優美的身影便在心頭旋轉起舞;輕輕彈一下音樂室内整齊排列的黑白鍵盤,do re mi fa so la si組合的優美旋律便在耳畔回響……演播廳,一幕幕精彩的劇目将要上演;服裝實訓室,電動機輕靈的吟唱,将線軸的夢拉扯的好長好長;電焊車間,噴濺的火花與焊槍交流着熔合與平滑……一批批技能人才将從這裏走向世界各地。不遠處,端坐于臯山之巅的魁星也許看得更清楚。他精神飽滿,意氣風發,正手執朱筆,俯瞰山下。那些苦苦的追夢人,早就明白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告别鶴山鄉,車子奔馳于明媚的陽光下。路邊,花團錦簇的櫻花散落着一地清香,楊柳新裁的新妝搖曳着疏落的陰涼。車子通過汶河大橋時,我興奮的相機再一次捕捉她的浩蕩奔湧、汪洋恣肆,感受她豁達的胸懷和激昂的心跳。瞬間,她波平浪穩,靜靜地穿過大橋而去。也許,她知道,一行人正穿行于汶陽田間,與她擦肩而過。   20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