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乡村小货郎
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 挑着小箩来送货, 箩里的东西实在是好阿! 钢笔,铅笔,文具盒, 还有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媳妇们不可少的灯芯、拆膜油、针线活”。唱起《小货郎”这首诗,让我情不自禁想起那走村穿巷的货郎担,让我想起童年,想起故乡!
家乡的农村离零陵县城甚远,离石岩头闹子也有10多里路。那时农村经济落后,物资缺乏,村里没有代销店,路也是山路,交通极不方便。平日村里所需针、线、顶针、蛤膜油、灯芯等物件,还有那孩子们爱吃的麦芽糖、爱看的小人书和铅笔、写字本皆由货郎带来,货郎担还把村里乡亲们的破鞋、鸭毛等旧物品当钱回收。否则山高路陡、路途遥远,村里人不轻易去赶闹子,更别说县城。小货郎成为了乡下村里的小小又不可缺少的物资中转站,他们来了很受村里人欢迎。
记得童年时,小货郎年轻,也就十八、九岁,常穿着一双解放鞋,他挑着担子,那是两个高高的竹箩,其中一个箩筐上面放着上面是玻璃的四方形的箱子,箱子里有好多格,每个格里放着针、线、蛤膜油、顶针、红头绳等农村需要的小物品,筐下装着收购的破旧鞋啊、鸭毛啊。“咚、咚、咚、咚” 小货郎的小鼓摇声音一响起,村里人就知道小货郎来了。大家听到声音连忙赶去,一直围着小货郎。村里的姑娘们买红头绳,媳妇们买些针线。孩子们则是想买些糖或小人书之类。那些小物件很便宜,顶针两分,蛤膜油、红头绳5分,小人书一角五。货郎来了,孩子就吵着大人买糖吃、买小人书看。尽管物件便宜,但因为那个时后农村普遍穷,几分几角有时也拿不出,弄得孩子大哭,拖着货郎担不走,这个时候,小货郎就问家里是否有鸭毛、破鞋子,说可以拿来换。于是爱哭的孩子就回家到处寻找那些破鞋,有时为了换得糖吃,小孩子甚至连没烂的鞋子也拿出换了。小货郎看到小孩拿的是没烂的鞋子说,不要不要,只收破鞋。不过他会拿一颗小糖给孩子吃。
那时的小货郎很讲信誉。虽是小本买卖,但货真价实,乡里乡亲的,大家托付的东西也按时送到,纵然是大雨泥泞,山陡路滑,也从不失信。记得儿时有一次,堂姐要买一个蛤膜油,恰恰蛤膜油卖完了。小货郎只好答应一个星期再带来,并说好了具体时间,堂姐天天扳着手指计算着日程。到那天,天降暴雨,山洪暴涨,整个田洞被水淹没。堂姐想着这大雨天,小货郎一定不会来了。可到中午,“咚、咚、咚、咚” 小货郎的小鼓摇声音又在村口响起,堂姐连忙赶去,买到了那蛤膜油。后来听堂姐说,那天雨大,小货郎本不出去的,但想着当初答应堂姐的事,只有冒大雨出发,他挑着货郎担行走在河边,踩在松垮的河堤上,差点被水冲走了。
小货郎挑着货郎担一村一村走,在哪个村夜了就在哪个村里住宿。儿时家里曾留了几次小货郎吃饭住宿,那时家中穷,留小货郎吃饭,也就煎个蛋,蛋里拌着许多韭菜、辣椒,小货郎在家里吃了、住了,临走就送些针线,我们小孩子,他就敲一小块麦芽糖给我们吃。小货郎住宿的夜里还可以趁着晚上免费看他的小人书。小时候,对于小货郎在我吃住的时候,是我们非常快乐的时候。
小货郎因为年轻,村里的媳妇们看着小货郎来了,问他是否娶了媳妇,是否看上村里的哪位姑娘,那小货郎很是腼腆,红着脸说没有,然后村里的媳妇们就哄堂大笑,还说免费给哪家姑娘送了红头绳。快乐的空气在村上空蔓延。
小货郎卖货、收货从不弄虚作假,更是童叟不欺。有一次村里有一位老人把5角当做2角买了小货郎的货,小货郎走出回家盘点,发现多出3毛钱,他下一次找到那位老人家把3毛钱给退了。小货郎卖货货,经常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他看到有些乡亲们盯着货好几次却把买时,他知道那口袋里一定没有钱,就主动提出,先把货拿走,下次再来收钱。
时光飞快,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得到大的发展,村里也富裕起来,鞋子有买不要做了,衣服烂了也不再缝了,钢笔代替了铅笔。村里还有了小卖部。那曾给村民提供方便的小货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小货郎因秉诚善良、诚信、友好的品德,早开了商铺、店子,坐在家里做生意,而且生意兴旺发达、红红火火。但儿时小货郎穿村走巷的图景依然是那样模糊又清晰,他们勤劳、守信、善良、童叟不欺的品德永远让我难忘。零陵唐高翔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