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与读书
文/九龙
万物互联时代,买书很方便,前段叫儿子给我买冯唐著的《三十六大》,近期自己在网上购买的麦家系列著作,都会很快寄到。
现在的快递小哥工作简单粗暴,送到门口有时打电话有时不打,就直接把物件从围栏外扔进屋檐下,把新书角捽折了,甚是心疼。
年轻时经常买书。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国产的,进口的,合著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幻的;正版的,盗版的,手抄本的。林林总总,多多益善。
那时买书,多为心血来潮,激素作怪。逛书店成时尚,买书显得爱学习,有文化,总是带着虚荣心,装饰思想门面。
所以总是不断的买,买回分门别类放到书架上,自制标签,有模有样。多数没认真读完,只是随意翻翻,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年轻时读过的书,留在记忆里的不多,长篇的只有台湾作家张扬著的《第二次握手》和法国作家雨果著的《悲惨世界》例外,不难看出纯粹是荷尔蒙作祟和天生的多愁善感性格特征。
期刊较长时间订阅的有《演讲与口才》《散文》和《读者》。因时间和耐力,对长篇大部头总是望而生畏,而这些短而精的期刊陪伴我不断成长。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国人爱挣钱不爱买书读书。这是社会对金钱的崇拜和猫抓老鼠理论的误导。而中国在改革转型的特殊阶段,确实有不少人抓住机会,凭借某种本事发了财;也有不少瞎猫碰上死耗子,有的通过官商勾结,出现了不少土豪。这些不能作为不学无术也能成功的范例,误人子弟。挣钱体现一个人的本事,花钱彰显一个人的灵魂。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阶梯,读书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追求,应该是文明社会的风尚。
现在很多低头族也很少买书读书。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什么都有,大家喜欢看娱乐视频,看短平快的文章和信息。我认为不能代替读书,对颈椎又不好,对视力有害。
当年会给学前的儿子买书,比如儿童启蒙百科的[天空与地球],[生命的世界]等,对儿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后来儿子告诉我的。
经常和儿子逛书店,我选我的,他买他的。这也是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益探索。
后来儿子买书好像家里买白菜。最神奇的就是英国作家J.K.罗琳所作的[哈利.波特]了。这部书分七本,作家每年写一本。儿子买一本读一本,等下一本。反复读,渴望等,等了七年买了七本,每本读了六七遍。我不知道是什么神书,我只读到儿子的执着。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七本书还保护得很好。
工作后不常买书,当然也不认真读书。为事业前途,为养家糊口疲于奔命,被狂躁的社会挟持。只有眼前的苟且,少了诗和远方。
如今又开始买书,认真读书了。从前买书多为收藏,现在买书为了阅读。读书不为增长知识,张扬个性,为寻求宁静,心灵安稳。读读写写,自娱自乐。
现在读书全凭兴趣,随意任性,没有目的,不带功利。前段读《巴金文集》,接着读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冯唐的《三十六大》,现在读麦家加的《暗算》,《解密》,《人生海海》。
腹有诗书气自华。物欲无从起,心随他人平。自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把买书和读书当消遣,用思考和写作防老痴,不论雅俗。
(作者:钟诚笔名:九龙)
- 莲香公祠畅想
- 长安故里
- 一切顺其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