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形勢論文10篇

  國際形勢論文(一):

  關鍵詞:

  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

  摘要

  當今世界,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爲微妙,有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态勢。總體來看,國際上以美、日、俄、中和歐洲諸國爲主軸,在曆史和國際競争的舞台上,任何兩國都在爲自我的利益進行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繼續發展。總體和平、局部戰争,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将是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态勢。

  一、和平中謀求發展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産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

  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期望所在。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曆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此刻,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我特色的發展道路。

  事實證明,僅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将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征,那麽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将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标志。

  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将爲各國供給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爲新興科技和産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将爲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爲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供給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将是對人類社會提高的重大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于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内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加以正确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有利于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此刻,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着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經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争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經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着嚴峻挑戰和威脅。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緻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着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蕩,就會對世界各國異常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僅加劇着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争,也加劇着一些國家内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甯的。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進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本事。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着職責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景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國共同發展。

  三、世界多極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了。

  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構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爲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構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爲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随着“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爲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提高的要求,貼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一樣于曆史上大國争霸、瓜分勢力範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于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職責,扶持弱國,富國應當幫忙窮國。

  四、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

  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确定,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爲主題的時代特征、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供給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隻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僅沒有弱化并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堅持和争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于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争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進取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赢基礎上的合作。再次,台灣問題對中國堅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爲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隐患。

  涉台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台獨”分裂勢力在兩岸關系中制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進取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爲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更加複雜。應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發展自我,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内的綜合國力,進取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适應未來戰争的要求。

  最終,世界經濟堅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爲争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産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進取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由Www.SengZan.Com整理]

  國際形勢論文(二):

  【摘要】進入新世紀,當今國際形式正發生着深刻的變化,某些規律性的特點及趨勢開始進一步顯現。就目前形勢來看,國際環境對我國利大于弊、進取因素多于消極因素的總體狀況沒有改變,但某些挑戰和問題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關注,異常是即将踏入社會的我們。

  【關鍵字】國際形勢世界經濟國際安全中國外交戰略關系

  一、世界經濟在調整中緩慢複蘇,仍面臨諸多不确定風險

  随着科技的提高,社會高速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全球複蘇進程緩慢,各國經濟的複蘇也出現不一樣步、不均衡等現象。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複蘇乏力,亞洲、拉美和非洲經濟增長較快,發展中國家發揮着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作用。世界經濟中的不穩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大規模刺激計劃效用衰減,結構性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受自身發展水平制約,不一樣程度地面臨通脹壓力,短期内難以填補全球需求缺口。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圍繞彙率、貿易不平衡、市場準入、知識産權等問題的摩擦頻發。一些國家采取措施幹預彙市,全球彙率波動加劇。

  二、世界格局繼續調整,國際關系互動更加複雜

  發展中國家飛速發展,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勢頭加強,國際力量比較進一步朝着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堅持發展勢頭,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以“金磚五國”爲代表的新興大國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氣候變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各大國針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紛紛調整對外戰略和政策,互動更加活躍。國際關系的形态更加多樣,内涵更加複雜。傳統國家間陣營和界限趨于模糊,利益組合趨于複雜。圍繞氣候變化、核安全與防擴散、國際金融改革等議題,各國根據不一樣利益需要結成不一樣“議題性聯盟”。國際關系行爲主體更加多元化,國際權力更加分散。普通民衆經過互聯網、手機等信息技術,對外交事務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增加。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全球治理緩慢推進

  除去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發展中國家也能以較平等的身份參與到世界經濟治理機制中,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

  随着國際金融危機最壞階段的過去,各方在危機期間同舟共濟的意願有所下降。不少國家内顧傾向上升,加強國際合作的動力減弱,國際協調難度增大。發達國家期望維護在國際機制中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期望提高代表性和發言權,雙方既有合作,又有鬥争。經濟金融、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領域的問題都

  牽涉到政治、安全、社會民生等其他多個領域,彼此相互牽連。随着合作的深入,面臨的阻力也在增加。

  四、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國際安全威脅更加多樣

  随着領土意識及軍事水平的提高,各大國繼續加強國防建設,紛紛出台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繼續增加軍費開支,加大海外軍事基地建設,英、法等國受經濟不振影響,削減軍費開支,力圖經過加強相互間合作維持軍事大國地位。亞洲地區總體穩定,但面臨的安全挑戰增多,伊朗核、朝核等問題未取得明顯進展。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亞及中東的叙利亞、也門政局波動,出現了中東亂局,影響安全的因素更加複雜。但總的看,随着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國間發生軍事對抗的風險進一步降低,世界總體和平的大趨勢更加鞏固。

  五、我國全方位、多領域的外交蓬勃發展,國際地位繼續提升

  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的主角正在實現三大轉變:逐步由革命者轉變爲建設者;由受壓迫的民族轉變爲世界經濟建設的領跑者;由聯合國成員國中不被人重視的主權國家轉變爲世界事務的進取推進者。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進取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外交,維護了總體有利的外部環境。一是進取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

  二是同各大國關系平穩推進。

  三是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

  四是同發展中國家傳統友好關系進一步深化。

  五是進取開展多邊外交。

  六是以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西安世園會、博鳌亞洲論壇等爲契機,深入開展首腦外交、經濟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國禮貌、民主、開放、提高的形象,全方位促進了我國與各國的友好合作。

  參考書目及文獻:

  【1】閻光亮,新編形勢與政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國際形勢論文(三):

  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安全發展的影響

  [摘要]本文分析了國際形勢并進一步闡述了它對我國安全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國際形勢;國家安全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既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時對國際安全形勢的嚴峻考驗。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透視追問國際形勢趨向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審時度勢進取應對,确保我國安全發展戰略貫徹落實。

  一、認清國際安全形勢,不被浮雲遮望眼

  縱觀國際安全形勢,盡管和平發展仍是時代主流,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危險交織,傳統沖突趨緩而沖突根源并未消除,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各種新危險新挑戰不斷湧現,且不可因誤判國際安全形勢,而毀損我國安全發展戰略。

  傳統安全威脅世界和平。局部沖突與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并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緻大國利益關系的複雜化,更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隐患和變數。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意味着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爲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争的威脅依然存在。主要核大國進一步加強戰略力量,全球核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對世界安全構成了極大隐患。

  非傳統安全威脅超過戰争。國際恐怖主義依然猖獗,2010年以來,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恐怖活動呈現蔓延态勢“全球化”、生存方式“本土化”、策劃手段“高端化”、襲擊形态“獨狼化”等特征,尤其是國際反恐鬥争中的雙重标準問題,使得國際反恐陣線有破裂的傾向。環境安全繼續惡化,引發世人對環境安全的極大擔憂,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導緻氣候災害頻發,極端天氣給人類的生産生活造成很多毀滅性的災難。金融安全不可小觑,2008年金融危機不僅僅重創發達國家,也嚴重打擊了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其引發的諸多社會及政治問題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新的金融危機又悄然逼近,這将會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更多非傳統安全隐患不斷。諸如販毒走私愈演愈烈、傳染性疾病嚴重擴散、海盜活動肆無忌憚、非法移民日益嚴重,這些問題都對國際安全産生了很大負面影響。

  二、正視我國安全環境,不被漩渦困航程

  受國際安全形勢影響,我國周邊安全形勢複雜,深處國際安全形勢的“漩渦地帶”,中國不在驚濤駭浪中前行,就會在漩渦中沉覆。僅有正視周邊安全形勢,才能理性應對周邊形勢,沖破圍堵遏制揚帆遠航。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風險加劇。一些鄰國軍費開支增長迅速。日本年年提升國防預算,2015年高達490億美元,比2014年增加3.5%;印度2014-2015年國防預算提高了10%,其中裝備采購預算就提高了3.3%;菲律賓2015年國防預算增至26億美元,大漲29%;越南過去三年軍費暴漲90%。這些國家不僅僅提高軍費,加速本國軍事戰略調整,還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大搞聯合軍演,提高武器和人員的作戰水平,這對我國的安全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地緣環境複雜。當今世界超過1億人口的大國總共11個,其中七個在我國周邊;世界有25支最強大的軍隊,其中8支在我國周邊;世界公開宣布有核武器的國家有8個,其中4個在我國周邊。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公認全球有七大潛在熱點沖突地區,其中六個在我國周邊,與周邊多國存在領土與領海争端,加上域外勢力的強勢介入,使我國周邊安全形勢越發顯得複雜高危。

  我國面臨反恐形勢越發嚴峻。中亞和北高加索地區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滲透、“基地”組織等境外敵對勢力的支持、西方國家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标準等因素,助推了恐怖主義在我國新疆地區的蔓延。“三股勢力”在90年代是潛在威脅,今日已成爲重大現實威脅。2008年3.14拉薩騷亂,2009年新疆的7.5事件,2013年10.28天安門暴恐事件,2014年昆明火車站的3.01砍殺事件等,都是三股勢力在我國新疆西藏等地區犯下的滔天罪行。當前,伊斯蘭國也要向中國西北滲透,謀劃将中國新疆西藏納入其版圖,部分中國人遭慫恿偷渡越南、馬來西亞參與“聖戰”。還有一些青年在理解了恐怖組織系統培訓後回國,匿迹人海,侍機實施爆恐活動……使得我國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劇了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惡化。奧巴馬任内,美國政府明顯加大了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和投入,力圖推動美國戰略中心向亞太轉移。在強化日韓同盟與美印關系的基礎上,拓展與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同盟關系,努力使雙邊同盟向三邊和多邊同盟進行延伸。三、堅持安全發展戰略,不被螳臂所阻滞

  盡管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我國安全發展面臨困難,但世界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變,國際力量比較有利于世界形勢總體穩定的大環境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到達前所未有地程度。習主席正是深刻把握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危環境的發展變化,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第一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新理念,爲我國安全發展,把握戰略機遇期指明了方向。爲此,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發展道路,構建一體化國家安全發展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綜合保障本事建設。僅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國際形勢論文(四):

  當前國際形勢下出口型制造産業的轉型與升級

  摘要: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國際貿易的形式更加的嚴峻。各國的貿易保護有所擡頭,一些國家利用綠色、生态要求建立了無形的貿易壁壘。在這種情景下,我國的出口型制造産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進行轉型和升級。

  關鍵詞:産業現狀,知識和技術,綠色和環保,OEM與OBM

  一、我國出口型制造産業的現狀

  1.整體産業結構不合理,處于全球生産價值鏈低端

  從客觀的角度看,外資和出口型制造企業之間的關系時十分緊密的,出口型制造産業對我國的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了必須的作用。然而我國的出口型制造産業的大部分高技術産品都是爲其他國家的代加工産品,獨立的具備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很少。近些年大規模的出口産業增長,也多是因爲國際産業鏈不斷的深化分工、非核心的産品爲了降低成本而離岸外包的結果。所以從産品結構上看我國的出口制造産業在全球的産業結構中處于産業價值的最低端。所以在金融危機中很多的國際貿易萎縮,出口形勢嚴峻,就是因爲出口制造産業生産的産品屬于外緣産品的結果。

  2.産業創新匮乏,缺少核心技術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發達的國家提出了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戰略轉移理念,利用自身的持有的強大的科技優勢,搶占新興産業的市場占有率,以挽回危機損失,開創新的發展道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化産業将成爲将來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的支柱産業、熱門産業。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跨國企業将“技術密集型産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往往都推向海外。而核心技術、産品設計、軟件支持、關鍵零部件配套、關鍵設備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環節上,多數被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所以我國的出口制造企業一緻處在“有制造沒創造,有知識沒産權”,缺乏擁有核心技術的原創性發明專利,競争力不強,抗風險本事弱。在這樣的國際産業發展趨勢下,我國的出口型制造産業在長期的來料加工形勢占主導地位的結構中,企業掌握的生産技術僅限于産品的某個單一技術環節,而前端的技術研發和後端的市場高附加值和這些企業則毫無關系。這樣出口型制造企業就很難在産品和市場上占有技術和附加值優勢。這就給産業的創新和技術發展帶來了隐形的屏障,一緻了産業的發展和結構的優化。

  3.産業對外依存過高

  我國的大多數出口型制造業長期以來都專注于生産和加工環節,采購和營銷都掌握在跨國集團的母公司手中。這樣企業自身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自身的國際化營銷網絡,雖然是國際化合作産業,但實際上還隻是一個有對外加工和出口條件的高級工廠。并且一些本來擁有自有品牌的企業也在借船國際化的過程中受到營銷渠道的影響,雖然品牌得到了國際化的外衣,可是實際上市場附加值卻被合作公司壓榨,盈利艱難。

  4.綠色貿易壁壘難以逾越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發達國家将自身釀成的嚴重後果強加給發展國家,以低能耗、低污染爲特征的低碳經濟成爲了全球産業發展的新熱點,同時“高碳”也成爲了貿易保護的又一個新的限制外來産品的理由,可見出口型制造産業的綠色化、生态化需求已經愈發的迫切。

  二、出口型制造産業的轉型和升級

  1.創新技術掌握核心

  在出口型制造産業的尤其是來料加工型企業,升級和轉型的關鍵就是技術上的創新和科技研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中,證明企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很難在市場上出現低谷時獲取穩定的訂單和生存空間,更談不上市場競争的優勢。所以在産業的升級和轉型中僅有靠技術創新,提高産品的技術含量,從而獲取較高的市場附加值。爲此能夠從以下幾點開始技術創新:(1)提高原始技術的創新本事。(2)經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加強消化和再創新。(3)不斷推進企業技術改造。

  2.發展生态和節能産業

  國際性的低碳行動已經開始,應對環保問題各國都提出了自身的生态發展的方向和标準。一些貿易保護行爲也披上了綠色、低碳的外衣,爲此我國的出口型制造産業也要把走綠色道路作爲發展的方向。所以出口型制造産業要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就要實現集約、高效、無廢、無害、無污染的綠色發展,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資源節儉、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從企業産品設計、生産、營銷各環節入手到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統一。要進取開發和運用綠色技術,緻力于打造綠色産品生産鏈,将節能減排與産品結構調整相結合,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所确定的目标和采取的政策,企業需要結合行業特點加強綠色建設。

  3.促進企業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國際産業發展的方向就是知識密集型企業的全面發展和市場占有,所以産業的升級和轉型就要讓知識管理将成爲企業管理的核心,企業間的競争也越來越集中在知識學習本事、技術創新本事、知識産權的保護和知識網絡構建上。在這樣的發展情景下,出口型制造産業要升級和轉型就要将知識密集型企業作爲發展的方向,具體能夠利用培育造就高素質管理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型。不斷增加科技人才在企業中的比例,營造創新環境,鼓勵創新。

  4.OEM的升級和轉型

  (1)從OEM過渡到ODM最終實現OBM實現其轉型和升級。實現OEM向ODM的過渡。在生産規模、制造本事等方面都已經爲向OBM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再逐步轉向開拓市場和進行品牌運作,實現從ODM向OBM的轉變。

  (2)OEM與OBM并舉的産業升級方式。對于技術實力較強且具備必須品牌運營本事的OEM企業,應當選擇OEM與OBM并舉的産業升級路徑。企業進行OEM與OBM并舉的升級方式能夠經過以下幾種具體的操作模式來實現:第一,利用原有OEM的産品重新注冊品牌,企業經過注冊公司或者經銷代理等渠道自我做市場,我國的格蘭仕就是經過這樣的方式起步的。第二,與品牌擁有者成立合資公司,重新注冊品牌,雙方一齊做市場。這種模式雖然成長周期長,可是發展穩健,企業在與國際知名品牌公司的合作中能夠學習先進的市場運作經驗,以及體系化的品牌建設,并且能夠有效利用他人的渠道進行自有品牌推廣,降低入市風險。

  作者簡介:吳彬(1963-3-11),男,漢族,湖北武穴人,江蘇工業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學士,從事機電産品的國際貿易工作與研究15年以上。

  國際形勢論文(五):

  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糧食問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摘要:在我國加入WTO後,世界經濟對國内糧食安全體系造成了必須的沖擊。在建國初期,國内糧食安全目标主要是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而對于農業大國來講,這是一項被動型、保護型及防禦型的政策。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糧食體系處在不利的局面,被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糧食市場所控制。本文主要對國際形勢下的中國糧食問題面臨的危機與挑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世界經濟;中國糧食問題;糧食風險

  糧食作爲人們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獲取充足的糧食是任何人必須享有的基本權利。從我國現階段人口情景來講,糧食安全問題依然是永恒的話題,也是各個學界和政府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保證我國糧食體系的安全,不但關乎國内的穩定和發展,還對世界糧食安全保障有着深遠影響。由于糧食安全直接影響着國計民生與國家戰略安全,而在外資進入國内糧食行業的背景下,隻放眼于糧食穩産、增産是不足的,必須要拓展視野,适應世界糧食行業發展的産業化和巨頭化等現代化發展趨勢,從而創立一個更加系統、全方位的糧食行業安全體系。

  1國内糧食存在的問題

  當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認識到非再生資源、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爲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也直接影響着世界經濟的發展。在1994年之後世界上出現很多針對我國農業與糧食問題的言論,擔憂我國糧食在未來不能滿足供應需求。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在某些方面沖擊到歐美等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許多地方爲了獲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在很多的農田上建立工廠和道路,部分政府有關部門無所顧忌的将農田劃分成開發區等,造成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2從全局角度解決糧食問題

  李克強指出,解決好農業和糧食問題,要放在發展的全局中來統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這“新四化”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發展到必須階段的“孿生子”,其深度融合是産業升級的方向與動力;城鎮化蘊含着最大的内需潛力,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而農業現代化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我們說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實質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紅線、打牢農業基礎、确保糧食安全。國際經濟形勢跌宕起伏,而國内發展總體平穩,農業始終發揮着基礎作用,糧食連年增産支撐着發展。“倉廪實、天下安”。糧食是安天下之本,我國糧食供需總體上仍處于緊平衡狀态,“靠天吃飯”還沒有根本改變,今後糧食消費還将剛性增長,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誰也“背”不起,僅有靠我們自我。尤其是當前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高位震蕩,未來仍可能反複出現,我國農業異常是糧食這個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這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我手上。

  3國際形勢下解決國内糧食問題的措施

  近幾年來,世界糧食的生産狀況已經出現部分停滞發展的情形,爲了能夠探索出适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途徑,國内相關學者對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與政府推行的政策進行了重點分析、研究。研究學者認爲,從國内農業當前的發展情景來講,歐美農業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地方是能夠學習的,可是也有許多地方必須要格外注意。

  (1)我國在能源運用方面,必須要摒棄歐美發達國家将石油作爲原料的發展方式,能夠主張大力發展太陽能與風能,防止步入歐美發達國家嚴重污染環境的錯誤道路。

  (2)我國在節儉用水資源方面,能夠實行水資源逐漸市場化,從而高效、科學地使用水資源,确保農業生産能夠順利進行、可持續發展。

  (3)我國不要效仿歐美發達國家的餐飲習慣等,必須要合理的降低肉食消費,确保人們的身體健康。

  2013年我國的糧食總産量已經到達60194萬噸,相比2012年增長了1236萬噸,增長率爲2.1%,在2013年國内三大谷物與大豆的總體進口量是7439.14萬噸,和前年相比較增長了6.85%。

  布朗博士以往發表過聲明,中國的發展必須要走适應本身基本國情的發展道路,要向全世界證明怎樣探索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旦我國取得成功,就給全世界建立一個令人羨慕、能夠效仿的良好榜樣。從上述中能夠看出布朗博士對我國糧食問題發表的言論是出自于對我國未來發展的關心,可是布朗先生對我國的很多現實情景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國政府及人民必須要加強糧食生産,運用有效的措施處理糧食問題。現階段,我國政府與農業的相關學者及有關人員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爲加強糧食生産量、處理糧食危機問題做出努力工作。

  1)我國正在努力加大在農業科學調研方面的投資,從而有效促進科學調研成果轉換成生産力。

  2)目前,國内大緻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積每年的糧食生産量都不高,所以選擇新品種、改善土壤,能夠在必須程度上提升國内的糧食生産總量。

  3)我國政府部門正在努力控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過多占據土地資源的現象,同時想方設法把一些土地恢複爲耕地,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4)我國要汲取歐美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教訓,制定出一邊建設、一邊治理的現代化建設方針,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從而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

  5)當前我國政府正在逐漸引導人們完善飲食結構,防止糧食的浪費。可是,這一系列措施無法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必須要長期實施,才能夠産生良好效果。

  4結束語

  我國進口糧食必須要充分研究到國際市場的情形,加大糧食進口量會對國際市場産生怎樣影響。另外,我國要在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綜合研究國内的糧食問題,從各個角度上審視國内的糧食問題,要樹立長遠目光,進取探索适合我國基本國情卻又與衆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國際形勢論文(六):

  談最近的國際形勢

  最近美國侵略集團在東方在西歐,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陰謀活動。帝國主義國家的好戰分子,相繼發出了戰争叫嚣,國際局勢顯得有些緊張起來。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認識目前的國際局勢呢?此刻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吧。

  作者:福英

  朝鮮停戰的實現,日内瓦會議就印度支那的軍事停戰和政治問題達成協議,使得國際緊張局勢有了緩和。這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偉大的勝利,美國侵略集團的重大失敗。

  可是,如果以爲妄想稱霸世界的美國侵略者,在遭到失敗和打擊後,就會從此放下屠刀。那就是奇怪的衷情了。我們應當看到: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爲國際緊張局勢進一步地綏和而鬥争的時候、美國侵略集團卻絕不甘心于失敗,它總是要千方百計地制造着國際緊張局勢,準備另一次世界戰争的。和平力量與戰争力量之間的鬥争,這就是目前國際形勢的基本情景。

  和平與戰争的鬥争是長期的、複雜的,絕不是一兩個回合就能解決的。因爲和平的敵人是相當頑強的。它在一次失敗之後,必然想法對世界和平力量進行反攻。所以,我們在一場鬥争勝利之後,就要之後進行另一場的鬥争。這樣,國際局勢就顯得時而緊張,時而緩和。這就是目前國際局勢的特點。

  所以,我們決不能因爲在一個回合中獲得勝利,就沖昏了頭腦,以爲美國侵略集團蒙受了一次打擊,就消聲匿迹,我們就能夠高枕無憂。“天下太平”了。那樣,我們就要犯錯誤。相反的,我們要時時警惕,準備給企圖反攻的敵人以更大的打擊。但如果我們在局勢緊張的時候,就張惶起來,那也是不對的。

  敵人是不斷地在進行反攻的。譬如,在朝鮮停戰,日内瓦會義後,美國侵略集團遭到了失敗,和平力量取得勝利,美國侵略集團就立即拉攏英、

  法、澳、新、菲、泰、巴基斯坦組織東南亞軍事侵略集團。之後,歐洲軍條約遭法國議會否決,美國的戰争政策遭到了挫折,但它連忙誘使英、法等國的統治集團。用倫敦協定、巴黎協定來重新武裝西德,把西德拉進北大西洋侵略軍事集團。最近,宣布簽定美蔣軍事協定,并決定行将召開曼谷八國會議。美國侵略集團這一系列的行動,就是要建立對蘇、中和人民民主國家的軍事包圍圈,準備發動另一次世界戰争。但美國侵略集團和它的追随者,這一連串的侵略活動,并沒有出乎我們預料之外;不如說,這是在我們預料之中。所以,國際局勢一時的惡化,并沒有使我們悲觀失望,而隻是使我們加倍努力來爲維護世界和平進行鬥争,并且是具有充分的信心來進行這一鬥争。

  在爲維護世界和平而跟戰争力量進行的鬥争中,我們如何來認識目前世界所存在的各種力量呢?

  蘇聯、中國、和各人民民主國家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堅。蘇、中和人民民主國家的日益強大和緊密團結,是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保證。

  同時,世界各國人民是反對戰争、擁護和平的。在最近四十年來,世界經過了兩次大戰,人民對于戰争所給予的創痛,記憶猶新,談虎色變,誰不反對戰争?

  至于美國侵略集團,雖然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有它的追随者,但爲數不那麽多。爲什麽?因爲美國侵略集團加緊推行侵略政策和戰争政策,使美國和資本主義世界其他國家存在着矛盾。資本主義世界的其他國家追随美國侵略集團的戰争政策不僅僅對他們自我沒有什麽好處,并且還會失掉他們已有的一些東西。所以,目前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在戰争和和平問題上,便存在着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國家,是剛獲得獨立的或正在争取獨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它們反對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壟斷,因爲它們是剛從外國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下擺脫出來,或正在擺脫外國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它們反對戰争,因爲它們需要的是建設,而戰争是妨礙它們進行建設的。它們的對外政策是和平、中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除極少數國家的統治集團甘于追随美帝國主義的戰争政策以外,許多國家都是屬于這一類型的。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在印度尼西亞茂物舉行的南亞五國總理會議,決定邀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内的二十五個亞洲非洲國家參加定于一九五五年四月舉行的亞非會議。讨論反對殖民主義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問題。南亞五國總理的這一行動,證明了第一種類型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第二種類型的國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削弱的帝國主義國家。因爲它們已被削弱,想要繼續保有它們已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就不容易。爲什麽?首先美國垂涎着它們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美國侵略集團在想法擠進去,要取它們的地位而代之。其次,這些地方的人民的獨立解放運動的日益高漲,根本動搖了殖民制度。這一類的國家的統治集團中雖然也有少數人時常跟着美帝國主義叫嚣戰争,但從根本方面來說,它們是主張維持現狀的,因爲維持原狀意味着它們有可能繼續堅持巳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英、法和許多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是屬于這一類。

  第三種類型的國家,是好戰的國家。它們的對外政策是侵略政策,戰争政策。這類國家主要是在侵略集團統治下的美國。在美國控制下的西德和日本,是美國侵略集團看中了的戰争工具;美國力圖重新武裝西德和日本,作爲美國發動另一次世界戰争的炮灰。美國侵略集團雖然是以蘇聯、中國和人民民主國家作爲“潛在的敵人”,作爲将來發動另一次世界大戰的進攻對象,可是,今日在準備另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的目前的侵略對象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其他國家。美國侵略集團要在這些國家中設立軍事基地,就必然侵害着這些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美國侵略集團要企圖緩和美國的經濟恐慌,就必然對這些國家進行經濟侵略。一句話,美國侵略集團想要建立它的世界霸權,第一步就要把資本主義體系的其他國家淪爲它的附庸。在那裏,就存在着美國與其同盟國家之間的不能克服的最基本的矛盾。此外,阿登納和吉田雖然甘願充當美國的走卒,但西德和日本的統治階級并不是全都願意扮演這樣的主角;更用不着說西德和日本的人民是根本反對的了。西德的社會民主黨反對巴黎軍事協定,日本的吉田也巳不得不下台。即使把西德和日本重新武裝起來,安知西方各國不是扳石頭碰自我的腳?!這一切,就顯示美國侵略集團和它的追随者所面臨的困難。

  國際形勢論文(七):

  當前國際形勢特征與中國外交

  [摘要]“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形勢具有七大特征:世界經濟複蘇曲折多變;主要大國競相調整内外戰略;大國關系加快重組;國際安全挑戰複雜多樣;亞太地緣角逐加劇;西方大國武力幹涉利比亞,加劇中東北非動蕩局勢;中國和平發展引發外界反彈。展望未來,中國外交面臨四大挑戰,外部經濟環境趨于嚴峻,大國競争的戰略環境趨于複雜,周邊安全環境趨于緊張,内外兩個大局互動趨于敏感。“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和平發展任重道遠。

  [關鍵詞]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形勢;中國外交;和平發展

  [中圖分類号]D643[文獻标示碼]A[文章編号]1009-2528(2011)04-0065-04

  一、當前國際形勢七大特征

  當前,“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特征日漸顯現,世界格局加快轉換與國際體系深刻轉型引發新的不确定性與複雜性,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在新的高度與廣度展開。

  1.世界經濟複蘇一波三折、喜憂參半

  全球反危機抗衰退略有成效,世界經濟呈現溫和複蘇。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指出,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4.8%,但增長态勢呈現“北(發達國家)低南(發展中國家)高”,複蘇不牢靠、不均衡、不協調,脆弱性與下行風險仍大。發達國家備受高赤字包袱與通脹預期雙重擠壓,增長乏力,救治乏術,面臨無就業複蘇困局。發展中國家群體性經濟崛起助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改革,世界銀行将發展中國家份額提高到47%,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将向新興國家轉移6%以上份額,二十國集團(G20)影響穩步增大。

  同時,國際社會合力反危機的政治意願明顯弱化,彼此競争勢頭上升,世界經濟複蘇不确定不穩定因素突出,前景曲折多變。各國普遍促增長、保就業、調結構、換方式,紮堆于“綠色經濟”,緻使市場份額與新興産業主導權之争加劇。西方發達國家更是過河拆橋、以鄰爲壑,蓄意排擠新興經濟體,不擇手段推出保護主義新措施,緻使彙率戰、貨币戰、貿易戰暗流洶湧。美國爲對外轉嫁危機挑頭對人民币發難,一再實施“量化寬松”貨币政策,放任美元泛濫貶值,迫使多國大肆幹預彙市,助推黃金與大宗商品漲價,擾亂國際貨币金融秩序與世界市場穩定。

  2.各主要力量深化内外戰略調整

  金融危機凸顯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緊要地位,主要力量無不以經濟爲第一要務,戰略調整兼顧發展與安全、當前與長遠。

  美國實施内外“變革”,力求脫困重振。對内,全力“拼經濟”,着力夯實霸權“根基”。奧巴馬政府接連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出台金融監管與醫改法案,制定産業振興戰略與出口倍增計劃,大力投資物聯網、高速無線寬帶網絡、新能源産業、高速鐵路等,力圖再造實體經濟。對外,加強戰略謀劃,收縮戰線與調整布局,欲憑借“巧實力”強化“領導地位”。相繼出台《四年防務評估》、《核态勢評估》、《國家安全戰略》、《國家軍事戰略》等,着力利用新興大國,将戰略重心加緊由“反恐”轉向應對崛起大國、由中東轉向亞太。

  歐盟着力緩解“内憂”,力求标本兼治。歐盟斥資7500億歐元建立歐洲穩定機制,全力遏制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捍衛歐元體制。推出“歐洲2020戰略”,經過經濟治理改革方案,修改《裏斯本條約》。對外成立“外交署”,用一個聲音說話,維護國際話語權。法國、英國等歐盟主要大國利用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于2011年3月19日率先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企圖藉此維持其“世界大國”地位。日本以應對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大地震爲當務之急,力推經濟刺激與科技振興計劃,對外在“倚仗美國”與“重視亞洲”之間搖擺不定,拟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參與先進武器研發國際合作。俄羅斯進取謀劃“經濟現代化戰略”,加快發展高新科技,加緊軍事改革,着力改善與西方關系,趁機“進軍”獨聯體,在烏克蘭與吉爾吉斯斯坦等“恢複影響”。印度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大國外交“左右逢源”,極力整軍經武,欲趁勢全面崛起。巴西當選的首位女總統迪爾瑪有望延續“盧拉路線”,勞工黨政府對内着力改善民生,對外進取參與地區與國際事務。

  3.大國關系競争與合作同步發展,大國組合複雜調整

  “後金融危機時代”大國之間共同利益擴大與相互依存加深,綜合國力競争更多着眼于增強發展後勁,更多以和平方式處理國際争端,更多強調争取合作夥伴。西方大國之間、新興大國之間、西方與新興大國之間複雜互動,後者成爲重組“主線”。美歐“大西洋聯盟”有所弱化,彼此在應對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币體系改革上分歧凸顯,美對歐“興趣”下降。美日之間兩個“民主黨”政府雖有磨合,但相互利用仍占主導,同盟得以深化。新興大國之間以相互借重爲主,協調加強,共同提升國際話語權。美國以新興大國爲重點,利用與分化并舉,着力構築“多夥伴”體系。美俄一面推進關系“重啓”,一面繼續“暗戰”與角力。奧巴馬總統高調訪問印度,公開挺印“入常”,美印持續提升“全球戰略夥伴關系”。[1]大國關系組合“新陳代謝”加快,八國集團(G8)日漸式微,“金磚國家”(中、俄、印度、巴西以及南非)影響增強,“基礎四國”(中、印度、巴西、南非)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共同“維權”,G20囊括新興與老牌大國,成爲新的大國博弈的重要平台。

  4.國際安全挑戰更加複雜多元

  大國軍事戰略轉型更加面向多樣化威脅。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強調在“反恐防擴散”與應對新興大國崛起挑戰之間取得“平衡”,國防預算仍“遙遙領先”,且加緊研制超前武器系統。俄羅斯成立東、西、南、中四大軍區與聯合戰略司令部,打造新指揮體系,推進新式戰略裝備部署。日本出台新《防衛計劃大綱》,側重海軍與“西南方向”防禦。印度研發與軍購并舉,打造立體攻防。英、法被迫采取财政緊縮政策,削減軍費,拟“共享”軍事設施以維持“世界大國”地位。北約成立“新安全挑戰處”,推出“新戰略構想”,突出“非傳統安全威脅”。

  北極、海洋、網絡、核成爲大國戰略博弈焦點。氣候變暖與能源資源短缺等助推“北極熱”,沿岸國軍演不斷,力圖“私分”北極。海洋領土主權争端顯著升溫,海權角逐日趨激烈,海上軍演“紮堆”,海軍競賽顯現。美國着力推進西太平洋戰略,強化戰略打擊力量“預置”,重點針對中國,密集演練“空海一體戰”。網絡空間戰略地位迅速提升,美國網絡司令部投入運作,演練“網絡風暴Ⅲ”攻防戰,假手“網絡自由”對外颠覆滲透,極力強化網絡霸權。[2]美國力推“無核武世界”,聚焦核恐怖主義,舉辦首屆核安全峰會,力求主導“核秩序”,美俄簽署核裁軍新條約。美國繼續奉行防擴散雙重标準,進行亞臨界核試驗,與印度、越南等推進核合作,加之全球核能發展“大躍進”,緻使核擴散形勢複雜,朝鮮與伊朗核問題繼續“糾結”。

  非傳統安全挑戰呈現新态勢,危害加劇。國際反恐趨于常态化,巴基斯坦與也門成爲恐怖主義新的“策源地”與“重災區”,美歐恐怖組織“本地化”,恐怖襲擊警報頻發。海盜橫行印度洋及南海,國際打海盜治标難治本,海盜與恐怖組織聯手勢頭顯現。“谷歌”及“維基揭秘”等挑戰主權國家及其信息安全。氣候異常、重大天災、新型疫情交織頻發,破壞驚人,凸顯人類社會無限膨脹與地球有限承載本事之嚴重失調。

  5.亞太戰略力量加快重組,地緣環境嚴峻複雜

  亞太經濟增長持續領先全球,漸成世界地緣戰略新重心,備受各大國矚目。主要大國紛紛加大對亞太的戰略投入,緻使地緣角逐加劇。美國國務卿希拉裏發表美亞太政策講話,強調經過所謂“前位外交”與“進取型立足點”發揮“領導作用”。[3]美國意圖将戰略重心自中東“東移”亞太,“反恐”聚焦南亞,“防擴散”關注朝鮮、伊朗,“防範大國崛起”緊盯中國,趁亂加強亞太雙邊軍事同盟,極力利用亞太各國矛盾插手東南亞、東北亞事務。俄羅斯、歐盟加大“向東看”力度,力圖分享亞太高增長“紅利”。日本、印度力争擴大區域影響力。東盟實施“大國平衡術”,與域外大國相互利用,多方角力亞太多邊機制。

  多國深陷轉型“陣痛”,政局普遍動蕩不定。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爆發政變與嚴重族群騷亂,“改制”前景未明,塔吉克斯坦頻發重大恐怖襲擊,極端勢力滋長。在南亞,阿富汗戰争即将進入第十個年頭,巴基斯坦嚴重恐襲與大洪災交織,當局管控無力,國運日趨衰敗,尼泊爾陷入内耗。在東南亞,泰國“紅衫軍”等滋事不斷,凸顯社會階層矛盾,緬甸舉行完“大選”,軍政府加快向文職政府過渡,當局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及“民主派”反對黨矛盾依舊。在東北亞,朝鮮藉黨代會與“大閱兵”加緊推出新一代領導人,日本民主黨敗選參議院,黨内黨外矛盾激化,執政地位虛弱。

  地區“熱點”新舊交織,危機不斷。“天安号”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接連不斷,美韓、美日趁機接連軍演,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加快,朝鮮半島南北嚴重對峙,“六方會談”重啓艱難,東北亞和平穩定備受沖擊。美國大舉增兵阿富汗,新戰略對“塔利班”軟硬兼施,阿富汗戰争僵持不下。美國一再越境打恐引發“巴基斯坦塔利班”報複與巴基斯坦政府不滿,巴基斯坦安全局勢“阿富汗化”前景堪憂。

  海權争端急劇升溫蔓延。“天安号”事件引發美韓黃海軍演。美國高調介入“南海争端”,實質性“重返”東南亞,美越加緊軍事戰略勾連,南海問題趨于“多邊化”、“東盟化”。東海“釣魚島撞船事件”突發,美國宣稱其适用“美日安保條約”,日本圖謀實現“法理控制”,強化針對中國的“西南諸島”軍事部署。俄日圍繞北方四島龃龉不斷。美國借口“自由航行”強化海洋霸權,亞太海洋秩序醞釀重組。

  6.西方大國武力幹涉利比亞,加劇中東北非動蕩局勢

  在西方霸權勢力的策動下,突尼斯首先發生類似“顔色革命”的所謂“茉莉花革命”,出現反政府示威。2011年1月14日,應對愈演愈烈的全國性反政府示威,執政已20多年的本阿裏總統被迫流亡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内亂随即蔓延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埃及、阿爾及利亞、也門、巴林等國陸續發生動亂,利比亞更是爆發内戰。

  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等西方大國篡改安理會關于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第1973号決議,對主權國家利比亞展開空襲,造成很多平民傷亡。西方大國打着“捍衛人權”的旗号,行侵犯主權、踐踏人權之實,其目的是趁亂搞垮卡紮菲政權,維護西方在中東北非的“主導”地位,攫取更多的石油利益。

  西方大國肆意歪曲安理會決議,武力幹涉主權國家利比亞,給世界帶來諸多惡劣影響:一是嚴重幹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其武力幹涉主權國家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二是假手“國際人權保護”威脅他國主權,以“國際社會”所謂的“保護職責”挑戰國家主權、“不幹涉内政”、“不使用武力”等國際關系準則;三是加劇中東北非動蕩局勢,利比亞人民成爲最大的受害者。

  7.中國和平發展進入曆史新階段,中外互動在更高水平展開

  一方面,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對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華更加借重。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堅持強勁增長,牽引世界經濟複蘇,經濟實力與國際經濟話語權同步增長。2010年中國GDP總量躍升世界第二,出口獨占鳌頭,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投票權跻身前三,“發展外交”引領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标”進程與G20峰會,“世博外交”展示現代禮貌強國形象,抵禦重大自然災害的抗危機本事驚人,高鐵、超級計算機等經濟科技疊創“世界第一”,進取應對國際與地區熱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主張”的國際影響顯著增強。

  另一方面,中國加速發展的對外沖擊效應日漸顯現,引發多方反制與施壓。西方大國對此心态複雜,估計不足,對華軟硬兼施,多管齊下,企圖加強“管理”:戰略上重在對華“身份塑造”與“方向引導”,壓迫中國在人民币彙率、氣候變化、“軍事透明度”等方面承擔更大“職責”;地緣與軍事上對中國維護拓展相關利益“嚴防死守”、“圍追堵截”;輿論上以“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軍事威脅論”等诋毀中國形象;政治上借“谷歌事件”等攻擊中國政府的網絡監管政策。與中國存在領土與海洋權争端的周邊國家的危機感、焦慮感、緊迫感加劇,它們深感“時間站在中國一邊”,一面加緊侵占中國的合法權益,一面内外勾連,加大借重域外大國聯手對華,緻使中國與鄰國之間曆史遺留的領土争端“顯形化”,難再簡單“擱置”。

  二、中國外交面臨四大挑戰

  “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秩序主導權博弈激烈複雜,中外互動的複雜性與敏感度進一步上升,中國的和平發展面臨新風險與新挑戰。

  1.外部經濟金融環境多重風險疊加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計世界經濟2011年增長4.2%,發達經濟體爲2.2%,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爲6.4%。美、歐2011年增長預計僅爲2.3%、1.5%,失業率則高達9.6%、10%,其經濟複蘇與社會穩定面臨嚴峻挑戰,保護主義日益擡頭,對華經貿打壓勢必趨強趨緊,将繼續利用世界經濟“再平衡”、人民币彙率、知識産權保護等,以“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制裁等對中國發難。美國“量化寬松”貨币政策“外溢效應”不斷顯現,導緻中國外彙儲備與美元資産“縮水”,熱錢湧入與通脹壓力加大,維護經濟金融穩定與安全面臨複雜考驗。西方發達國家着力發展“綠色經濟”極易與中國“撞車”,美國拟對中國的新能源産業啓動“301條款”調查,加之中國新能源産業核心技術與市場“兩頭在外”,容易受制于人。

  2.戰略環境更顯複雜脆弱

  中國發展越快,其他大國對華戒備、防範和牽制力度就越大。中美“第二”與“第一”的“結構性矛盾”将進一步凸顯,彼此圍繞海權、網絡、太空、核等領域的戰略競争趨于激烈。美國中期選舉之後政治生态趨于民粹與保守,對華政策的軟硬兩手都在加強,中美關系“穩中求進”難度增大。歐盟調整對華政策仍存變數,對華多邊施壓與雙邊務實合作雙管齊下,更顯棘手,中歐互信合作面臨經貿摩擦加劇與意識形态分歧上升沖擊。日本右翼勢力與少壯派走強,憂華、防華、反華傾向增長,進一步勾連美、印、越等聯手對華。印度戰略環境持續改善,國力快速增長,對外更趨活躍,可能在邊境、涉藏、經貿等對華示強。俄羅斯對中國發展的疑慮有所增加,将在軍售與地區問題上加大反制力度。中國加速發展關乎各方利害,牽動大國關系重組,中國在中美歐、中美俄、中美日、中美印等多組戰略三角關系中面臨新的壓力。

  3.周邊和平穩定變數增多,地緣戰略利益面臨侵蝕

  美國将2011年視爲推進亞太新戰略的“關鍵年”、“千載難逢機會”,加大力度加緊全方位布局,包括“加固”雙邊同盟,與越、印、印尼等“新夥伴”“拓展”關系,全面“介入”地區多邊機制,企圖将東亞峰會改造成政治與安全組織,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施展軍事優勢,強化西太平洋多層“島鏈”,極力維護海、空霸權。同時,利用中國與鄰國的水資源開發、海洋權益等矛盾,挑撥離間,企圖遏制中國的區域影響力。美、日、韓、印度、越等相互利用、互動頻密,美國企圖主導拼湊“防範中國”的亞太新聯盟。日本、越南等“挾美自重”,強化島礁“實際控制”,與中國的海權争端趨于激烈尖銳,東海、南海“維穩”、“維權”難度增大,二者更難兼顧。周邊“熱點”、“支點”國家政局複雜多變,美國計劃從2011年開始“撤軍”阿富汗,巴基斯坦内憂外患加重,緬甸大選後面臨反對黨挑戰與美國誘壓,朝鮮政權過渡面臨美韓施壓,中國周邊地帶仍然處于“多動期”與“高壓期”。

  4.國内國際兩個大局敏感聯動,統籌兼顧難度上升

  内外高頻互動蘊含風險,國内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有所擡升,容易與周邊國家的民族主義相互刺激,加之外交日趨“大衆化”與網絡化,對外決策兩難困境加深,輿論主導與民意引導難度“水漲船高”。2011年中國經濟社會“十二五規劃”開啓,重大曆史紀念日較多,國内社會轉型積聚矛盾容易發酵,國際反華與境外敵對勢力蠢蠢欲動,妄圖利用社會不滿情緒,插手群體性事件,激化黨群與幹群矛盾,伺機滋事。“十二五”時期中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對外投資與資本輸出加速,中國企業與人員“走出去”進一步加快,海外利益不斷延伸拓展,遭遇麻煩、阻力與安全風險倍增,海外利益保護壓力與突發事件頻率、敏感度将持續攀升,近期中國公民與企業在埃及、利比亞政局動蕩中遭受巨大風險就是例證。

  應對“後金融危機時代”更加複雜的國際形勢與外部環境,我們應當始終堅持戰略自信與戰略耐心,堅定而有創造性地貫徹“堅持韬光養晦、進取有所作爲”方針,強化危機管理,完善細化各種預案,統籌内外,戒驕戒躁,順勢作爲,在“十二五”時期紮實推進中國的和平發展大業。

  國際形勢論文(八):

  當前國際形勢演變的十個特點

  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特點,不穩定、不确定因素明顯增加,全球經濟複蘇乏力、大國博弈加深、國際安全局勢惡化、地區沖突加劇、國際秩序調整加速,和平與發展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一是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範圍内的蕭條之後人們并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複蘇,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爲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一樣程度的沖擊。政府對金融危機舉措不力,極端情緒愈演愈烈,民衆對國家治理本事産生懷疑,最突出的表現是“街頭政治”持續上演,如挪威槍擊案、“占領華爾街”運動、“阿拉伯之春”等事件,其産生的根源除了經濟因素外,更有種族融合、“民主赤字”、貧富分化嚴重等問題的作用。危機不僅僅損害了原有國際秩序的經濟基礎,并且降低了西方國家外交政策的執行力,更松動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當原有體系不能再經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本事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二是國際力量比較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确定性。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一樣,導緻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團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爲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爲亮眼,成爲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态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與籠罩在金融危機陰影下的傳統西方大國以及世界其他落後國家相比,支撐新興國家持續增長的資源、市場、人口禀賦仍在,新興國家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得其參與國際事務的意願和本事增強,新興國家不僅僅要融入國際體系,并且要改善和完善現有國際秩序,國際體系在未來一段時間會面臨結構性調整。可是,原有國際機制的受益者并不願意理解由此帶來的權力變化,對新興國家表現出強烈的排他性,在維護和重塑之間雙方尚未找到利益契合點,使得國際體系存在對抗性風險,大國關系走向充滿了不确定性。俄歐美因烏克蘭危機和北約東擴關系緊張,中美日因東海和南海争端引發對立,歐美因世界經濟和安全防務主導權産生分歧,若矛盾和對抗升級,都會改變現有關系格局。伴随着國際局勢的突發多

  變,大國關系進入新一輪的磨合調整期。

  三是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緻對抗性因素上升。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産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經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越來越大。随着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内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于不利地位。全球性兩極分化必然帶來各國利益和訴求不斷分化,各國爲在未來國際秩序中占領制高點而競争加劇。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國際規則和觀念受到沖擊,聯合國作爲國際權力中心的作用逐步喪失就是例證,一些大國選擇性地解讀國際規則,采取單邊行動引發國家關系緊張,這無疑增加了國家間關系的不确定性,緻使地緣政治環境日趨複雜,國際形勢加劇動蕩。

  四是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蕩。西方國家正在經曆的經濟衰退、政治動蕩、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證明西方正經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财政等并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西方國家爲擺脫金融危機而采取的緊縮減赤措施并未收到良好效果。究其原因是其經濟制度無法克服私有制和生産社會化的對立,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又在國家幹預和“市場萬能論”中左右搖擺,政治決策的不确定性且相互推诿,造成國家解決問題的本事大大降低。另外,爲取悅選民各政黨開出諸多“口頭支票”,掉入“福利陷阱”的西方對危機治理能夠說寸步難行,民主政治制度效率低下,引發民衆對政治體制的質疑。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擡頭,此起彼伏的民衆抗議既是民衆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産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五是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并嚴重外溢。伊斯蘭國家在經曆風暴洗禮後并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叙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着,中東局勢遠未明朗。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調整是中東變局的外部推力,但究其根本仍是内部社會轉型和政治變革的迫切需求。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于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讨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另外,由于受到地緣政治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伊斯蘭國家的全球化進程是被動的,伊斯蘭傳統文化所受沖擊巨大。由此可見,伊斯蘭國家政局動蕩的前提早已存在,隻是社會轉型的訴求一向被外部勢力所壓制,美國中東政策的收縮性調整爲伊斯蘭國家政治社會轉型供給了契機。在“後帝國時代”,政治動員的作用凸顯,“全球政治覺醒”成爲催化劑,潛在危機最終發展成爲全面動蕩,民主的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使得民衆走上街頭,不僅僅波及整個阿拉伯國家,還産生了外溢效應,甚至擴散到歐美,其中以希臘反政府示威

  、倫敦騷亂、“占領華爾街”運動最爲典型。這些運動雖然與“阿拉伯之春”性質完全不一樣,但都是以同樣形式表達民衆的政治訴求,如何處理民衆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内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六是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禮貌時代來臨,基于物質資源的海上争奪與對抗凸顯。如果說16世紀的海上争奪是歐洲國家經過海洋争奪陸地,那麽21世紀的海上争奪是世界各國經過海洋争奪沉睡在海底的戰略性資源,人類進入了新的海洋時代――“海洋工業禮貌時代”。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争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海洋争端頻繁亮相國際舞台,南北極争端、中菲黃岩島争端、中日釣魚島争端、韓日島嶼争端、英阿馬島争端等輪番上演,國際海洋争端也逐漸從單純的島嶼歸屬發展成爲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定,對海底資源的争奪也從“暗鬥”階段上升到“明争”階段。國際海洋争端日趨複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貼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禮貌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國際形勢論文(九):

  當前國際形勢下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

  【摘要】當今世界形勢變化多端,國際環境複雜嚴峻,而我們高校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卻在逐漸減弱。文章主要從爲什麽要抓好國防教育和怎樣抓好國防教育兩個方面着手,論述重視國防教育就是重視國防建設。

  作者:楊軍,王建偉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意義

  随着世界形勢的不斷變化,國家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做好國防建設和國防教育對維護國家安全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社會發展的期望。将高校國防教育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将能夠大大促進大學生對國際形勢的認識,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爲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供給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建設力量。

  雖然“和平與發展”成爲當今時代的主題,然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華民族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時刻堅持憂患意識。所以,普及青少年學生國防教育成爲大勢所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期望,大學生更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更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職責。當今世界風雲變幻,危機四伏,東西方資本主義和國内外敵對勢力時刻伺機向我國發動襲擊。所以,加強我國的國防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十分必要。同時,大學生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國防事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政府和軍隊的事,它與全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構成全民支持、建設國防事業的濃厚氛圍。此刻進行的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正是爲了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國防觀念而開設的,能夠說它是時代的需要。因爲在和平時期,人們容易滋生麻痹思想和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衛觀念,缺乏危機意識。曆史一再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國家的國防要與時俱進,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大潮下越發的堅挺,而民衆的國防意識也不能隻靠戰時培養,這一切都要落實于平時。從中學時的國防教育讀本到大學時的軍事課,國家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力争使全民都具備必要的國防意識和基本的軍事素質,力争将大學生培養成爲國防事業的後備軍。所以,高校的國防教育對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具有進取的作用。

  高校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的教育意義主要體此刻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國防教育能夠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過去我們學習的文理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囊括,而有關軍事方面的知識出現了斷層。殊不知,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高新技術都會在軍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課就是要明确軍事國防與各行各業各領域之間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并将其綜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在理論和邏輯的層次上更加完美。此刻的軍事理論課,教師經過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将國防最現代的東西和當今軍事領域的變革與創新充分展現給大學生,再加上授課教師诙諧幽默的講演,使得大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飽嘗了一份視聽的饕餮盛宴;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當代大學生崇德尚武、敢爲人先的精神,使中華民族真正木秀于林。

  另一方面,國防教育能夠增長大學生的實踐經驗。此刻,許多高校把軍事理論課當作必修課來開設,每年入學之際對新生開展軍訓,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軍事技能訓練和國防素質教育。這是基于國防教育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增強國防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增長實踐經驗都具有進取意義所進行的探索,使得大學生剛進入大學學校之始就理解嚴格的考驗。

  如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可是全民的身體素質卻有所下降。這是因爲此刻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更加多樣,參加體育鍛煉的動力也就相對不足。此外,此刻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缺乏自理本事和吃苦耐勞的品質。一些家長強烈提議經過軍訓來彌補孩子體育鍛煉的空白,期望以教官的榜樣作用來帶動孩子,提升其綜合素質,鍛煉他們的意志。政府和學校也期望經過軍訓來給大學新生上一堂課,告誡他們堅決摒棄懶散怠慢的壞習慣,從對國家和對自我負職責的态度出發,自覺構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養團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争做“三好”“四有”青年,将來爲祖國多做貢獻。同時,大學時代也是大學生構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大學生應當明晰:什麽是正确的,什麽是錯誤的;什麽是能夠做的,什麽是不能夠做的;什麽是必須做的,什麽是禁止做的。當代大學生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學習軍事理論的同時,進取參與課外的軍事訓練。凡是一切有利于增強身體機能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生活,都應當進取主動地去追求,努力使自我成爲貼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主人,此刻高校進行的國防教育,正是适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和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需要。所以,抓好國防教育,将使青年學生終身受益,使中華民族受益。

  國際形勢論文(十):

  當前國際形勢和中國布局

  年終盤點,要問2014年全球經濟的亮點是什麽?我想有兩點:第一,互聯網在全球的迅速發展,異常是電子商務的崛起,使得全球經濟的格局有一個劃時代的發展。并且我認爲新的産業布局以及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将帶動全球新的貿易關系和格局的構成。2014年9月9日,中國阿裏巴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市值達2285億美元,一舉成爲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聯網公司。許多中小企業,迫切期望他們所有的産品,能夠經過馬雲的平台銷往世界市場、中國的市場。

  第二,全球化的結果,更突出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2014年在北京舉辦的APEC會議,将極大地影響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政治的走向,以及各國戰略的制定。中國作爲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的邊緣向中心移動,很難一帆風順,然而2014年在中國舉辦的APEC會議,成功化解了美國的TPP,中國提出了SEP和FTIIP(亞太自貿區)。

  要研究下一步中國的全面小康社會,要有一個十分好的國際大環境。

  2013年,奧巴馬總統對習近平主席說,中美要建立新興大國關系,實際上就三點,不對抗、不沖突,不損害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什麽?

  中國的核心利益有三條:第一是主權,我的領土是完整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第二是安全,除了主權之外,包括經濟發展安全、網絡安全、一切的安全;第三是發展,我剛才講全球化,中國從邊緣向中心移動的時候,我們采取的不是碰撞,也不是把你擠出去,而是融合、互相發展。

  基于這一點,我們提出中美戰略的方向:

  中國提出了亞太自貿區,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是我們的大戰略。習主席出訪斯裏蘭卡,出訪歐洲第一站是荷蘭,就是一帶一路戰略。一路我們有53個國家,94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涉及到我們的港口、高鐵。我們要走出去。我們搞基礎設施,設立亞洲的基礎設施銀行,互聯互通。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及下一步FTIIP的建設,就是用軟實力化解整個的TPP。

  中國必須要抓住當前的時機。我們的互聯網金融,中國的軟實力發展,一路一帶的建設,都說明中國在世界上起到包容、合作、共赢、開放的作用。中國的發展就是大家的發展,中國的未來就是大家的未來,中國的機遇,就是大家的機遇。

  • 《禅的行囊》:行走下的中國禅文化